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分享杜甫的名作——三吏、三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三吏三别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根据目睹的现实,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其中,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三吏三别 朗诵.mp313:32
来自张娟讲故事啦

石壕吏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作品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大声呼喝是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是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杜甫书《严公九日南山诗》石碑墨拓本

新安吏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作品原文: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tiě)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líng)(pīng)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潼关吏

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主要特色。

作品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yú)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新婚别

此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既有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全诗模拟新妇的口吻自诉怨情,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作品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菟丝子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无家别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作品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垂老别

此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全诗叙事抒情,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析精微,准确传神地表现特定时代的生活真实,同时在艺术结构上,既严谨整饬,又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作品原文: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