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中秋起源与来历(中秋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中秋节祭月作为传统文化现象,最早源自中国古人对天象的崇拜。史书记载,上古时期,帝王每年都要对天、地、日、月进行祭祀,古人有“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说法。农历八月十五既是月中日,又是季中日,古人在这一天祭月,也表达了对天象的敬畏,为了弘扬中秋文化,后人又增加了很多传说。



中秋文化从起源到弘扬,都有着明显的传统文化特点。一是以农耕文化为根;二是以“善恶”为标准的道德价值观;三是被君权不同程度的改造,并通过君权弘扬。


“中秋祭月”根植于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传统文化的根。人类从狩猎进入农耕时代后,古人就对天象开始思考,主要因为是农耕靠天吃饭的,比起以前的渔猎生活,农耕时代为人类提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在对天象的长期观察中,古人慢慢发现,日出日落,月有阴晴圆缺,这些都是有规律的。


由于月亮比起太阳更容易观察,于是古人根据月亮变化规律发明了阴历(又称夏历和农历),并以此适时耕作。古人相信大自然也有善良的一面,他们崇拜天象,在不同的季节祭祀,也是希望得到这些神秘力量的保护。


《明史·礼志三》就有关于古人祭祀的记载,“天地至尊,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祭祀以得阴阳”。对于祭祀时间,《礼记》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而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的,古人便选择这一天的晚上祭月。



其实,从气象学原理来看,因为中秋正处在秋分前后,白昼和夜晚的时间几乎一样长,月亮位于正东方向,恰好受位于正西方向的太阳直射,接收的阳光最多,也让这一天的月亮看起来又大又圆。


中秋传说彰显朴素的“善恶”标准


关于中秋的传说,传说最多的是嫦娥奔月故事,被后人演变为三个版本。相传在远古时期,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善射的后羿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在三个版本的嫦娥奔月故事中,开头都把后羿说成是一位大英雄,故事的分歧在于他射日前后。


一种说法是,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了制作射日的箭头,吃了王母娘娘给的仙丹,然后飞上天,捕捉星星,制作箭头,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而嫦娥却永远留在了月宫。


第二种说法是,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后,王母娘娘为了让人们记住后羿的功德,赐给后羿仙丹,想让他长生不老,继续造福人间。恶棍逄蒙听说后,便在一天晚上(这一天刚好是八月十五),趁后羿不在家,闯进后羿家里,逼迫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仙丹,为保护仙丹不落在坏人手里,嫦娥吞下了仙丹。


第三种说法是,后羿射日后,赢得了很多赞誉,被推为头领。然而没想到,后羿的生活日渐腐化,他贪恋人间富贵,开始坑害百姓,他为了长生不老还骗取王母娘娘的仙丹,善良的妻子嫦娥,不忍心后羿祸害人们,于是自己吞下仙丹。



这三个版本,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抑恶扬善。从人性的角度讲,第一个版本最完美。接下来的两个版本都有人性的恶,但嫦娥始终站在道德制高点。


实际上,不仅是中秋传说,在古代所有传说中,都反映了抑恶扬善的道德标准。


中秋文化因君权弘扬,也被君权改造


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不断,这其中离不开君权的作用。比如儒家文化,就是不断被君权改造后,得以占据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同时,君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还拿儒家文化做例子,正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使得儒家文化得以弘扬,而其余诸子思想被抑制。


唐代以前,中秋节祭月仪式还没有在民间流行,其原因:一是皇权神授,不可挑战。比如清朝时,被削职官员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就有这样记载,说古代律令规定:“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二是担心百姓擅自祭祀容易引发社会混乱。再者,祭祀作为盛大活动,花费那么大,寻常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去祭祀呢?


然而唐玄宗时,因为他的一次中秋赏月,歌舞升平之中,渐入佳境的唐明皇激发了灵感,于是谱写了《霓裳羽衣曲》,从此,此曲在民间传开,中秋祭月也得以流行。



朱元璋“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让民间中秋祭月时吃月饼盛行。元朝末年,各地纷纷起义反元,朱元璋决定中秋节这一天起义,他给百姓发了月饼,月饼里夹了一张“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的字条。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也把中秋吃月饼作为民间习俗。


其实不管是唐玄宗,还是朱元璋,他们都通过手中的权力改造了“中秋习俗”,也让中秋文化在民间传递出“皇恩浩荡”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