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祭月节、拜月节、月亮节和团圆节等。在中秋这一天,自古就有赏月、吃月饼、看花灯、猜灯谜、喝桂花酒等习俗,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在我们国家的节日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为什么中秋节要定在农历八月十五吗?究竟是有何寓意呢?
想要了解中秋为何要定在农历八月十五,那还得先从中秋的起源开始说起。关于中秋的起源,民间大概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中秋与古代的祭拜月神的活动有关。《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也就是说古代的帝王一直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活动。最初这一习俗只是“皇族”的专属,慢慢得一些贵族与文人开始纷纷效仿,最后直至在民间开始普及开来。古人也很喜欢以皓月为情感寄托,观赏祭拜。后面祭月的活动渐渐淡化,开始逐渐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节日。
第二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秋报”的报是回报的意思,也就是秋天的收获。我国自古以来就作为农业大国,春天播种时要祀土地神以求丰收,秋天收获时,要祀土地神以求丰收,也就是“春祈”与“秋报”。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到作物成熟丰收的季节,各家各户都会拜土地神,渐渐得就流传下来,以作为秋报。
第三种说法是来源于“牛渚玩月”的赏月佳话。在东晋时期,镇守牛渚(现安徵采石矶)的大将谢尚,在一次月夜泛舟于牛渚江上,忽然听到有人在一艘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震惊的同时也非常赞赏,便邀请上船,没想到一见如故,一直吟诗畅叙到天明。而这个人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宏。从此,文人雅士纷纷效仿,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李白就曾写诗到“昔闻牛渚泳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之后还到酒楼玩月至天亮。
史料最早关于中秋的记载,是《周礼》中:“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而根据《礼记》记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可知此时中秋,官府会逐家对老人表示慰问,还会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时还要送一些类似糍粑一类的食品。到了汉代,赐以雄粗饼;魏晋时期,出现“牛诸玩月”。但其实这都还没有形成一项风俗。
中秋的正式形成是在唐宋时期,唐朝时出现与中秋有关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中秋开始深入民间。到了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明朝时期,中秋被确定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到了清朝,已经规定中秋节需要放一天假,并且一直持续到我们现代,代表着普天同庆,与民同乐。
其实,关于为何叫中秋还有一种很通俗的说法,那就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农历八月是秋天中间的月份,也就是第二个月,所以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是八月的中间,故称为“中秋”。
说到这里,对于中秋为何要定在八月十五,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总结:中秋代表着“花好月圆人团聚”,看着天上的圆月,自然就会联想到人的团圆。如果月圆人缺,难免会令人触景生情,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最著名的一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的情感让人感动不已。“月圆”更代表着圆满、周全和完备,意味着天地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圆满美好的和谐状态。
八月十五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中秋节的节日,更是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期许——团圆和谐,生活安定、事业和顺、家庭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