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对小孩夜啼忧心忡忡,不堪烦忧。孩子哭得辛苦,家长听得闹心,有经验的长辈会说:“你这娃是个夜啼郎呀”。为什么会夜啼?怎么应对夜啼?就让「知了」为大家解忧吧!
夜啼,民间俗称“夜啼郎”,好发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是以入夜出现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
6月内的小儿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各种欲求与苦痛,大多通过啼哭来表达,饥饿、口渴、受惊吓、尿片潮湿或有大便、衣被过冷过热等引起小儿不适的原因都会导致孩子啼哭,这种啼哭在喂哺乳食、抚慰、更换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很快停止,属于生理性夜啼,不属于病态。
而因发热、口疮、佝偻病、肠套叠、寒疝等疾病导致的啼哭则属于病理性夜啼,若出现难以查明原因的夜间啼哭,此时应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一)肠痉挛
肠痉挛发生时宝宝啼哭难以安抚,腹部胀满,肠鸣如蛙声,双下肢蜷曲,排便或排气后症状消失。
(二)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忽然阵发性啼哭,伴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果酱样大便,腹部可触及凸出的包块。此种情况非常紧急,需及时就医。
(三)佝偻病
佝偻病初期会出现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除夜啼外还会出现多汗、烦躁不安、枕秃、骨骼改变等。
(四)口疮
口疮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并伴疼痛、灼热等现象,婴幼儿只有用啼哭表达自己的疼痛。
中医学认为导致夜啼的主要原因有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其中脾寒气滞是导致夜啼的主要原因。若孕妈平时怕冷、嗜食寒凉生冷之物则易导致宝宝出现脾寒气滞型夜啼;若母亲在怀孕与哺乳期内脾气急躁,嗜食香辣燥火之物,或宝宝出生后保温过度,则易导致心经积热型夜啼;若因看到异常之物或听到特异之声受到惊吓,则易导致惊恐伤神型夜啼。
脾寒气滞型夜啼,宝宝脸色不红润,大多隐隐泛青色,手足发凉不温暖,双腿蜷曲,腹痛样,腹胀肠鸣,哭声低弱或尖锐,时哭时止,大便稀溏;心经积热型夜啼,宝宝白天兴奋,面红身热,夜间啼哭不止,烦躁不安,大便干燥;惊恐伤神型夜啼,宝宝胆小,易受惊,爱依偎母亲。
针对脾寒气滞型夜啼宝宝
1、盐姜葱熨包热熨
准备大小约25cm*25cm方布(纱布)置于桌上,将生姜、葱白切细,与大青盐(如没有大青盐,可用食盐代替)一起置锅中,用小火翻炒至微热为度,一并倒入布中,做成蒜头样熨包,旋转束紧,以虎口握持熨包,从中脘慢慢下熨至肚脐,反复数次,再将熨包置于肚脐,顺时针方向热熨,微凉则取下。每晚1次,连用3次。
注:中脘穴在肚脐与胸骨下端连线中点处;热熨前用手试温,温度适宜后热熨,以防烫伤皮肤;局部皮肤溃烂或过敏者不可施用。
2、葱姜红糖饮
葱2根切断,生姜2片,红糖15克,水煎3分钟,热饮频服。
3、饴糖糯米粥
粳米或糯米常法煮粥,将熟时入饴糖适量,并可加入葱丝、姜丝少许,频服。
针对心经积热型夜啼宝宝
1、药枕法
将白茯苓50克,白菊花80克,钩藤80克,淡竹叶50克,灯心草50克,琥珀20克,五味子10克打碎后装入一布袋中,夜间枕用,早晨将药袋装入塑料袋内密封,次夜继用。
2、推拿法
清心、肝经:心经在小儿的中指手指肚,肝经在食指手指肚,两经均从指尖向手掌方向推揉。每经一次各推揉200次。
3、莲子饮
莲子心3-5克或莲子30-60克,煎水加冰糖代茶饮。
4、小麦粥
小麦30克,粳米60克,大枣5枚,同煮为粥,频服。
针对惊恐伤神型夜啼宝宝
1、穴位贴敷法
将琥珀3克,珍珠粉10克,五味子10克研磨成粉,取少许药粉填脐,外用胶布(防过敏胶布)固定,每天1次,每次贴敷5-6小时,7天为1疗程。
2、浴足法
将柏子仁30克,生牡蛎40克,生龙骨40克,钩藤30克煎煮好后,弃去药渣,待药液温度适宜时令宝宝双足浸泡其中,使药液没过脚踝,家长同时轻轻按摩宝宝双足,以促进药物吸收。
针对佝偻病出现夜啼的宝宝
食疗—雪梨银耳牛奶:
原料:雪梨120克,水发银耳85克,牛奶100毫升,冰糖25克。
做法:将去皮、洗净的雪梨切开,去核,再切小块;锅中倒入适量清水煮开,倒入雪梨、银耳;盖上盖,小火炖煮35分钟;揭盖注入牛奶,撒上冰糖,搅匀,煮至冰糖融化即可。
1、注意防寒保暖,但勿用衣被包裹过度;
2、孕妈及哺乳期母亲不可过食辛辣刺激或寒凉食物;
3、避免宝宝见到异常之物,听到异常之声;
4、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环境应安静、舒适,不要将宝宝抱于怀中睡眠或开灯睡眠;
5、常晒太阳,坚持母乳喂养,补充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
6、遇到不明原因出现夜啼不止,一般治疗无效后,应立即就医,以排除某些器质性病变,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