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每旬是多少天(干支纪年历法是四维概念的历法)

为什么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为时间与空间的四维概念的组合历法?首先,我们来弄清“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起源,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十天干的起源

所谓的“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那么,有人问这十天干是怎么来的?有些什么作用呢?

1.十日说

中国古代对于“十日”的说法,最早应为先秦古籍《山海经》中的记载,例如: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从上三段最原始的记载,说明天帝俊与羲和生下十个太阳,它们居住在汤谷的扶桑树上,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并且还是每天只有一个太阳上天去值日,十只太阳是分别轮流值日。这应该就是中国古代有关“十日”或说“十个太阳”的最早记载。

为了便于记忆与区别,分别给自己的儿子取上一个名字,老大叫做“甲”,老二叫做“乙”,老三叫做“丙”,等等,以此类推,于是十个太阳儿子分别叫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名字。

第一天老大“甲”上天值日出行,就叫“甲日”,第二天老二“乙”上天值出行就叫“乙日”,第三天老三“丙”上天值出行就叫“丙日”……以此类推,那么,十个太阳轮流值日出行,这十天就分别叫做:“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每十天一个循环,这十天一个循环就叫做“旬”,甲骨文对“旬”字记载,就很形象地表示旬的意思,如图所示:

十旬甲骨文

最古老的历法没有“月”的概念,只有“旬”的概念,也就是说每年36个旬。所以说, “十天干”的产生是出于对“纪日”的需要。

到后来,才有了“月”的概念,于是,将3旬定为一个月,比如,殷商人习惯以“旬”为单位统计日期,每旬10天,3旬一个月。

再到后来,还另取了十个对应的名字,先秦古籍《尔雅·释天》已记载: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2.数字说

我们都知道,所谓数字就是文字的抽象化概念,如我国古代甲骨文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应从其它甲骨文字中简化出来的,已有人论证,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演化过来的,也就是说,在抽象化数字还没有出来以前,古人就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记数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就是,若用于计数就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若用于计名就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例如,家中的大儿子就叫做“一哥”,取名就写作 “X甲”或“甲X”,家中二儿子就叫做“二哥”,取名就写作 “X乙”或“乙X”,依次类推。

还有人论证,古藏语的十个数字的发音,与古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发音非常相似。如现在南方广东话,一的发音就是甲,二的发音就是乙,等等。

数字循环周期的概念应来源于远古的“用十手指”记数,所以,便产生了古代数字“十进制”的概念,现在我们应明白了,古人为什么不说天上有八个太阳、也不说十三个太阳,而只说有十个太阳,说明古人已确定以十为一周期,以十为一循环,所以,古人只有说天上有十个太阳,循环往复运行在天上,其甲骨文中的“旬”字也来源于此。

3.其它说

有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来源,还有其它许多说法:

如有五行之说,说什么“十天干”来源于五行之说,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显然,这是本末倒置,其五行本身之说最早起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十天干之说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又如四季方位说,主要来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之说: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

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

丁:夏时万物皆丁实。

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

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

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

辛:秋时,万物成而孰。

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

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

从以上解释字义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许慎,并没有看到远古殷商时间的甲骨文,把十天干与四季和方位扯在一起,显然是受春秋战国起源的五行学说的影响。

二、十二地支的起源

所谓的“十二地干”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个,那么,有人问这十二地干又是怎么来的?它又有些什么作用呢?

1.十二月支说

古人通过观察到月亮绕地球转动一周时间为28天(现在科学测算平均为用27.32天),并称这个周期月为“恒星月”。

然而,月亮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即28天来,地球已向前移动了一些距离,月亮再回到原来位置时,相对太阳已发生了变化,于是,月亮还要再走一至二日,才能与当初的月相相同,如月朔到月朔(初一),或月望到月望(十五),等等,古人经过长期测算为29天或30天(现在科学测算平均为29.53059天),并称这个周期月为“太阴月”或称“阴历”或称“朔望月”。阴历又分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

古人已经通过太阳回归线观测到每年有365天,于是,除以30天,得出一年12月余5天;若其中设有6个月为29天,则得出一年为12月余11天,等等。因此,每年定为十二月,多出的天数,后以每几年闰一月的方法消除。

同时,把这十二个月命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若与阳历的二十四节气结合,其十二月又称为:始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如图表所示: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

十二

名称1

始春

仲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孟秋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名称2

正月

如月

炳月

余月

薄月

伏月

相月

壮月

亥月

阳月

辜月

涂月

名称3

隅月

杏月

桃月

清和

榴月

荷月

桐月

桂月

菊月

小阳

葭月

腊月


同样,阴历每月的每日,不能按阳历叫做:甲日、乙日、丙日……等,每旬十日一个循环,而是按阴历叫做: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十一、十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止。每月三十日一个循环。

2.十二管支说

据古籍中,记载了用“葭管灰飞”、“律吕调阳”的方法来记录一年中的十二月,或十二节气。其方法如下:

古人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然后插到土里面,保持上面的管口一边齐,竹管是空的,然后将里面灌满用葭莩(芦苇中的薄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

其原理是根据地下的阴阳(或称冷暖)二气,随着地上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而起强弱变化,所以用这十二支长短不一插在地上的竹管来等候“地气”的上升,这就是现代的流行话叫“接地气”。如图所示:

十二地支与十二管支葭管灰飞示意图

到了冬至的时候,地上冷,但地下暖,地气(地下之气)升高,第一根九寸长的管子里面的葭灰,被地气吹了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也是“律吕”的来历,这个月份就是子月,节气就是冬至。

过了三十天,第二根竹管里的灰也飞出来了!又过了相等的时间,第三根管子里的灰也飞出来了......以此类推,这样一年就分为了十二管支月: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

对应的十二管支在音律中又叫: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有人说,所谓地支,地支,就是插在地上的管支啊,这“十二管支”就是十二地支的真正来历。同时,对应每月一个节气,也就有了十二个节气。最后,又详细地分为了二十四节气。

3.星宿说

现有专家根据二十八星宿的星象图,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甲骨文结构进行对比,发现,其十二地支字形结构与二十八星宿星象图结构非常相似。以此证明十二地支有可能来源于二十八星宿之说。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甲骨文结构如图表所示:

十二地支甲骨文字形图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甲骨文结构与二十八星宿结构图形进行对比分析,如图所示:

十二地支字形与星宿结构对比示意图

此类专家们的观点一致认为,十二地支的造字来源于二十八星宿的结构图,因此,说明“子年”对应二十八星宿“子”的位置,依次类推,十二年一个循环。同理,“子月”对应二十八星宿“子”的位置,依次类推,十二月一个循环。

十二地支就是宇宙空间位置的概念,表明地球、太阳、月亮等相对于二十八星宿的空间位置。

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

自古以来,古人为什么要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来纪年历法?为什么不直接用数字来纪年历法呢?至今也是未解之谜。

我们通过对“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来历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种比较正确的解说。

前面已分析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是“十进制”的原始数字。与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同。如果用“十天干”来纪年就是“时间”的概念。

前面又分析出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就是“二十八星宿”的空间结构示意图,说明“十二地支”就是三维“空间”的概念。

所以说,古人用的“干支历法”,就是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来纪年历法,实际上就是“时间”与“空间”组合的四维历法,这种具有“四维”概念的“干支历法”,不单记录时间顺序,还同时记录了空间位置,是世界最奇特、最精确的纪年历法。

古人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用于纪年历法,我们常称“干支历法”,它也被称为是“阳历”与“阴历”的结合历法,此历法至少在殷商时代就已开始了,因在其出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记录,如图所示:

干支历法甲骨文组合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方法,如下图表所示: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六十干支图

十天干中的“甲”字与十二地支中的“子”字组合,形成“甲子”干支一词,“乙”与“丑”组合成“乙丑”干支一词,“丙”与“寅”组合成“丙寅”干支一词,等等,依次类推,一共可以组成60个干支出来,形成了以60数一循环的周期。民间也俗称六十甲子年循环。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的60个干支,即可用于纪年、纪月,也可用于纪日、纪时。例如:

公历时间2022年 8月 12日17点,换成农历(干支历)时间为二0二二年七月十五日酉时,按干支历法,又可记载为:壬寅年,戊申月,丁酉日,己酉时。

此记载形式,在民间命理学上又称为“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年月日时前面的干支之名词,又称被为“八字”,这八个字就是预测人或事的命运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