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和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多发生于儿童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由脾胃湿热,上冲于口舌,复感时邪毒气,两邪相搏,发于口舌、手足皮肤而成水疱;若先天禀赋不耐或湿热蕴而化毒,则毒邪化火,内侵脏腑。
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5、10型,散发性者可见A组7、9型和B组1、2、3、4、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其中普通病例多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重症病例多见为肠道病毒71型。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疱液、咽部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可伴发热。潜伏期4~7天。
多见于2~10岁儿童,5岁以下常见,可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1~3天后手、足、口部出现皮疹,也可呈不全表现;以口腔黏膜受累最多见(90%以上),常累及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部分患者还可在膝前、臀部,甚至全身发疹。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疹;典型皮疹为2-4mm、四周绕以红晕的水疱,疱壁薄,疱液清亮;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灰白色糜烂面或浅溃疡,可因此疼痛;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病程1周左右,愈后极少复发。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甚至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高。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的病毒分离实验可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隔离患者,抗病毒,对症治疗。
(一)中医治疗
内治:邪犯肺脾证:甘露消毒丹加减
湿热毒盛证:清瘟败毒饮加减
中成药
1.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清热解毒,抗炎消肿。适用于邪犯肺脾证。
2.蓝芩口服液:清热解毒。适用于邪犯肺脾证。
外治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研细末或蒲黄炭等外涂,每日2~3次。
(二)西医治疗
系统治疗:1.抗病毒药物可选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2.继发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
局部治疗:1.口腔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外涂四环素甘油。2.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
预防与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