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传千年的俗语和成语
“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凭借对世间的人事物的感悟,或对自然现象不断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并且经过不断的提炼、加工、丰富和扩展,从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它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与标志。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往往会用到一些俗语,也使得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而多彩。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有些俗语却改变了原有的说法和意思。
例如,王八蛋: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的“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人们却被讹传为“王八蛋”。
“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依据每个德行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第二、“悌”与“信”
“悌”——兄弟姊妹的友爱, 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第三、“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第四、“孝”与“耻”
“孝”—— 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年龄较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句俗语转音成为了鸡和狗了。
如“无毒不丈夫”:原句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代人崇尚的价值观念,那是大大相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指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肚量才可称为男人、大丈夫。可见,人们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原句则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足,常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和“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是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咱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有眼不识金镶玉:原句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是指古代楚国,而“荆山玉”,则是说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不到黄河心不死: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这是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被讹传成了黄河,这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是说“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说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是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未免太恐怖了吧!
无奸不商: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或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才叫“无尖不商”。倘若是“奸”的话,恐怕世上做生意的,就没有一个是好人了。
狗屁不通: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因为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屁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人,也就将就着点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则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而在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皮匠”与“副将”相比,那可差远了。
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衣:穿衣;冠:戴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其实,这个成语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古代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是用来显示文武官员的等级。
这种等级制度,是从明朝开始的。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凤。就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据明、清两史的《舆服志》记载,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而且等级森严,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兽”与文武官员的品级一一对应。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图;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因此,人们称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当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赞美词。
到了清代时,官帽珠子各种颜色也代表不同的级别:
正、从一品至七品官的帽顶,文武官皆为镂花金座,但一品官中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二品官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珊瑚。三品官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蓝宝石。四品官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青金石。五品官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水晶。六品官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砗磲。正、从七品官的帽顶,中饰小水晶一颗,上衔素金。正、从八九品及以下官的帽顶,文武官皆为镂花阴文金顶,无其他装饰。
那么“衣冠禽兽”一词的贬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说我是文物穿越。”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清代李汝珍《镜花缘》:“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纳才女又有何用?”
“衣冠禽兽”的演变,说明了明清官制的一些体例,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间流传的俗语成语还有很多,随着时间的流淌和时代的发展,由原来的意思变迁为现在的意思,这不仅丰富了俗语成语的内涵,而且也丰富其广阔的外延,使祖国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