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样品采集及计数
样品采集对显微镜观察效果的影响比较明显,只有采集适当位置的污泥混合液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分析,在实践中我们一般选择微生物种群最具代表性的采样位置—曝气池末端(出水口),此外该点位污泥具有稳定性好、絮凝性佳的特点。
采集待测的混合液后,要注意避免发生沉淀,应尽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具体流程为:待测混合液取少量于烧杯中(取之前需要轻微搅拌,避免发生絮凝沉淀),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取混合液中部的待检液,挤掉几滴后,滴一滴在载玻片中央位置,接下来用盖玻片轻轻盖住,最后用滤纸吸取盖玻片周边多余部分,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由于吸取一滴活性污泥混合液。经过擦拭后剩余仅为3/4滴,而每毫升活性污泥混合液可以滴出24滴,因此实际取用体积为0.75mL/24=0.03mL,推算微生物数量即可以每毫升污泥混合液中所含相应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数量。
(2)显微镜调整与观测
使用显微镜观测待测样品时,一定要确保盖玻片、载玻片擦拭干净,表面不能有污渍或水珠,防止产生干扰。关于显微镜的选择,单目镜或双目镜均可,放大倍数最大可以达到800基本上满足需求,因为多数原、后生动物在放大100倍时,均可以看到,放大至400、600或800倍,可以看到其纤毛、触角或收缩泡等结构。
在观测过程中,首先要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菌胶团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旋钮,按照视野范围从左向右,从上到下进行观察,当发现特征微生物后,再切换物镜倍数进行放大观察,同时做好记录,观测期间主要观测以下几个方面:菌胶团形态、色泽、松散紧密度;微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等。
(1)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实践中一般分三类,即非活性污泥类、中间性活性污泥类以及活性污泥类。
①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此类原生动物往往在活性污泥系统发生故障,各种控制项目参数控制不合理的情况下大量出现并会发展成为优势种群的微生物。以下为污水处理中常见的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图谱与其指征意义。
波豆虫
侧跳滴虫
豆形虫
暗尾丝虫
肾形虫
扭头虫
②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微生物:以慢速游泳型为主要特征,在活性污泥配菌初期到活性污泥成熟期过渡阶段出现。以下为污水处理中常见的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图谱与其指征意义。
卑怯管叶虫,体型较小,周身带纤毛,颈部占体型一半,快速游动,穿梭菌胶团内部。
裂口虫(也称长颈虫),比卑怯管叶虫大四倍左右,周身纤毛,游动较卑怯管叶虫慢,活动能力低。
斜管虫,800倍可清晰辨认。身体柔软,游动较快,活动于菌胶团外围。
袋鞭虫:身体静止时变动较大,无一定形式,行动时总是纵长。在BOD负荷低,DO浓度高时出现。
沟内管虫:卵圆形,两根同样细长的鞭毛,一根滑动,一根拖动,出现表明处理水BOD较低。
漫游虫:体型与裂口虫相当,颈部占体长1/3,400倍清晰辨认,多出现在污泥由恶化转至恢复期间。
③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种类较多,在污水处理镜检中出现频率较多,对于污泥活性的判断最具参考价值,其数量、种类多少也是污泥活性能好坏的衡量标准,主要分为两类,游泳型纤毛虫和附着类纤毛虫。以下为污水处理中常见的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图谱与其指征意义。(该类原生动物结合图谱较容易辨认,此处不再附图)
(2)后生动物
后生动物较原生动物高级,体型和活动能力都强于原生动物,400倍下清晰辨认,多以菌胶团为食,活性污泥处于正常状态下少量出现。常见的后生动物类别及其指示意义列举如下:
鞍甲轮虫
腔轮虫
旋轮虫
线虫
瓢体虫
熊虫
水蚤
后生动物在污泥老化时才会大量出现,正常状况下很少,原因是其摄食对象为细小的游离菌胶团,且此时污泥沉降性能较差,上清液略显浑浊,有细小颗粒悬浮。当然,后生动物也有一些指示作用:旋轮虫对活性污泥表现为正面影响,而鞍甲轮虫和猪吻轮虫则表现为负面;当污泥老化进入加速期时,线虫和瓢体虫、仙女虫的数量将大量增加。
(1)SV
(2)SVI
几种微生物的实践指导意义
微生物镜检是运营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只有做好日常微生物镜检分析,再结合污泥沉降性能、污泥浓度、HRT、泥龄、污泥负荷、DO、回流比等参数情况对生物系统做一个综合分析判断,才有利于我们做好污水日常运行管理。通过了解生物池运行工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转,进而达到理想的出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