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一个由谐音梗流行起来的情人节,许多人趁此之际用各种方式在向恋人表达爱意与依恋,“撒狗粮”成为线上线下的主要气氛,不过在一社交平台上一篇谈论“母单”的论文也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好奇围观。
有人把“母单”写进了论文
“母单”指“母胎单身”,也称“母胎solo”,形容从出生开始一直保持单身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在这篇走红的论文《个体化作用下的“母胎单身”形成机制——以城市青年为例》中,作者访谈了17位年龄在20—32岁,非独身主义的城市单身青年,发现他们试图寻找一种“为自己而活”平衡协调的生活方式,在亲密关系情境中的自我建构以及自我反思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婚恋观。
从最初的插科打诨般的戏说,到“母单者”的自述频现,再到严肃地写进学术论文,反映着“母单者”实则并不少见,他们也有着许多共性的困惑。
这些年轻人到底为何“母单”?对于“恋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又是如何看待“母单”这一身份的呢?之后会采取行动改变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4位年轻人,试图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中窥探一些缘由。
“母胎单身”愈发引起关注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2021中国单身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Q2,在中国单身时长以年为单位的单身人士已高达 73.01%,其中有43.60%的单身人士单身时长为3年以上;7.1%的人无恋爱经验。
单身人口数量日渐增加的成因不断在公共讨论中引发热议,而其中,那些被称为“母胎单身”的人群越发受到关注,他们并不抱持独身主义,却从无恋爱经验。“母胎单身”也称“母胎solo”,最初来源于韩国娱乐圈,形容从出生开始一直保持单身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在中文语境下,这一词直白生动地表达了“打从娘胎里开始就一直单身”的意思,在网络表达中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
豆瓣母单互助小组
社交平台上也开始出现许多“母单者”的自白,对于部分人群,保持单身状态是一种主动选择,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恋爱像是“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他们渴望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却总是遭遇困难。于是他们开始展开“自救”,在豆瓣“母单互助组”中,成员讲述个人情感经历,向网友寻求帮助。在B站,沈奕斐、梁永安等高校老师也在与年轻人对谈,告诉大家“到底如何脱单”。
除此之外,也有人开始用学术视角来阐述“母胎单身”。在论文《个体化作用下的“母胎单身”形成机制——以城市青年为例》中,作者运用乌尔里希·贝克的个体化理论,访谈了17位年龄在20—32岁,非独身主义的城市单身青年,职业包含了公务员、企业职员、在读学生、高校教师等。
引发许多网友的讨论
文章指出,“母胎单身”状态可视为一种不充分的个体化的呈现,徘徊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当下的青年在婚恋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同时也存在历史的局限。“浪漫爱情是经由社会关系塑造的;它们的流通方式并非自由和不受约束的……它们蕴含和浓缩了现代性制度。”亲密关系的建构不仅依靠个人的情感选择,还与个体的社会关系、经济资本、文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还有研究表明参与者通过地理上的流动性产生与原生家庭的距离,离开原户籍地参与高等教育和就业,其亲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历史上普遍存在的承诺和制度安排。
从最初的插科打诨般的戏说,到“母单者”的自述频现,再到严肃地写进学术论文,反映着“母单者”实则并不少见,他们也有着许多共性的困惑。该论文的作者就认为对“母胎单身”个体的状态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青年在传统文化氛围与现代化洪流夹缝中书写个人生涯的态度与方式。
这些年轻人到底为何“母单”?
关于“恋爱”,他们这样看……
①恋爱是自我实现上的“绊脚石”
“有那时间,感觉还不如自己写篇稿子呢!”今年27岁的媒体工作者陈旭(化名)说,自己曾在大学阶段与一位女生产生过暧昧的关系,但仅仅过了一个星期,陈旭就开始有一种“浪费时间”的焦虑感。“那一周,我们经常一起出去玩,有时我陪着她,有时她陪着我,但过后我总觉得这有点浪费时间,好像自己很多学业实习上的事情被耽误下来了。”此后,陈旭就主动结束了这一段关系,回归到自我来去自由的状态,此后虽然也遇到了非常喜欢的女生,但始终没能向前踏出那一步,“害怕那是对喜欢的女生的一种打扰”。
②只想谈一场有结果的恋爱
“我总在找那一种感觉。”同样出生于1995年的张赫(化名)是长春一所高校的老师,许多朋友好奇他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孩,他自己也说不上特别具体的条件,只是说看感觉,“我也思考过,可能就是一直没有谈过恋爱,对于恋爱的想象太过于理想化。”
张赫说,因为自己对恋爱过于美好的想象,自己一直抱持一种“谈一个对象就想要结婚”的想法。“其实很多人都劝我,很少有人能通过一次恋爱就步入婚姻,但是我就是很难迈出那一步,总是觉得自己的这种观念是正确的。”
③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
张赫回顾过往,觉得自己的自信状态也是影响自己追求女孩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他一方面总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另一方面自己和他人对比总感觉有差距。“我总能发现别人的长处,总会拿别人强的地方与自己作比较,这种同侪压力也常常会给自己带来一种焦虑,总觉得身边人都比自己强,所以长期处于一种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然后导致在追求女生方面,会担心失败,不够勇敢。”
除了主观上对于“恋爱”有着不同的认知,成为“母单”的背后有着许多其他因素。
①忙碌的工作:进一步“窄化”社交圈
今年26岁的南京姑娘小王,2021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从事战略咨询的工作,她形容工作后的自己就是常年处于“全国飞”的状态,忙碌的工作,让本身社交圈就局限的自己,更加缺乏接触其他异性的机会。
类似的情况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非常普遍,媒体工作者陈旭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基本上是早上7:30起床,9:00到公司,不忙时晚上6:00以后回家,忙时晚上10:30才能回家。回去后简单洗漱,便到了11点,再玩半小时的游戏,就要休息了。
“因为周一到周五基本上都是满负荷工作,所以压力也比较大的,周六周日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在家睡觉吧,那时候,有的时候可能白天的时候真的会睡一天,然后到晚上才醒过来。也有想过谈恋爱,但是有的时候因为工作比较忙吧,所以可能就是没有太多的时间。整体来说,整个人的生活还是很枯燥的,除了工作就是睡觉。就这两个事情,感觉其他的娱乐的东西也不多,也就是打打游戏,或者去找地方吃点好吃的。”
②独生子女的家庭:有着没有完全放手的父母
27岁的张赫出生成长在吉林省四平市,读书工作在长春,从小到大都离家不太远。在他看来,自己“母单”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家里的依赖较多”。
“一直以来,自己的读书工作的地方离家都不远,父母对自己也没有完全放手,总体管束得比较严,自己也是独生子女,父母难免也会有一些过度的保护,甚至是一些溺爱。”张赫说,现在基本隔一两天就会跟父母通话,这其实从另一层面降低了自己对于寻求其他情感交流的需求。
③方法论的缺失:没有接受过“适合自己”的情感教育
同时因为遭受了比较严格的父母管束,加上学校教育中常常警惕学生“早恋”的情况,张赫回顾自己的过往,发现自己其实很少有与女生深入交流的机会。直到工作前,自己跟陌生女孩说话,“内心都会有一种恐惧感”。
“其实我在大学以前,都没有早恋的意识,感觉完全就像个小孩一样,是老师完全不担心会早恋的那种学生。”张赫说,这其实也反映了学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一种缺失。在他看来,情感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像他这样对于亲密关系较为迟钝的学生,其实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一种“情感启蒙教育”,引导自己去认识、了解亲密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同时也要学习一些与异性交往的方法。
陈旭也有着相同的问题,面对喜欢的女生,他总显得有限手足无措。“我好像总是采取一种比较回避的态度,一直以来面对喜欢的女生都很害羞,不敢找她过多交流,担心自己的行为对女生是一种打扰。”
现状:有时渴望甜蜜的爱情,也会喊着单身万岁
张赫告诉紫牛新闻,对于“母单”自己还是有一些焦虑的,“看着身边同龄人一个个都是成双结对,也有一些朋友开始步入婚姻,进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而自己却还没有谈过恋爱,所以肯定还是有一些焦虑的。”
但张赫说,自己同时对于“母单”的身份还有另一种情感——骄傲。“我感觉,像我这样的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感到自己还挺特别的,所以对于这种身份并不避讳,甚至还觉得一丝骄傲。”张赫笑称,自己对于恋爱实则为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所以他相信自己在进入恋爱后,一定是真诚的慎重的。
小王则不喜欢“母单”这个词,在她看来有点嘲讽的负面意思,如果别人问起来会告诉“单身”,但不用“母单”这个词。“我觉得单身很正常,对于没有谈恋爱不会感到太焦虑。只是焦虑以后要一个人照顾好自己的话,现在距离目标的差距还有点远,所以觉得抓紧挣钱要紧。”
“我对于脱单,既期待又紧张。虽然很期待与自己喜欢的女生进入一段恋爱关系,但也会对未知有一种恐惧。同时因为此前没有恋爱经验,因此更加害怕失败,所以陷入了一种’死循环’。”目前看来,张赫习惯享受单身生活,但碍于同侪压力,也会偶尔焦虑,但总是很难真正行动起来。
对于恋爱,小王也是“不排斥,不强求,顺其自然”。“在缘分来之前做好一个人也能好好生活的准备。对恋爱的期待只有2分,大部分时候觉得一个人生活更好。晚上下夜班,一个人出门,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到陌生地方的时候才想找个男朋友。对当下的状态会抓紧时间改变,但是是对工作和生活,恋爱无所谓,有则好,没有也不强求。”
给单身青年的建议:“找对象是个概率问题”
在紫牛新闻此前的一篇报道中,讲述了两位清华毕业生辞去投行工作,创建相亲平台的故事。“阅人无数”的她们认为,“找对象是个概率问题”,“脱单”是一件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
要做的两件事情就是要提高认识异性的数量和将这些异性转化成自己伴侣的概率。月亮说,大家都歌颂“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或者“转角遇到爱”,觉得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找到对象,但她认为这样的心态是需要扭转的,“为何这样的爱情受到追捧,正是因为它太少见了。当代年轻人不应该抱着等待的心态,应该积极主动地扩大社交圈,提升认识异性的技术和能力。”
“大家常常会觉得长得好看的、性格好的、学历高的、收入高的人容易脱单,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月亮在做红娘多年后,发现最容易“脱单”的人其实是对自己认知清晰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明确自己的需求和优劣势。不会抱着下一个会更好,或一定要找到最好的那种心态,只会去考虑当下这个人和他合不合适。如果觉得合适,就在一起尝试。因为在一起只是感情的开始,而能不能走下去,还需要有更多磨合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