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二维码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从社交加友到超市购物,从扫码乘车再到各种识别,连街边卖菜的大伯都使用上了二维码。这种无现金的支付方式,除了方便省时外,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小偷“浪子回头”,保障了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全球近90%的二维码使用都在中国,早在2016年中国二维码平均每天的使用量就已超过15亿次。二维码的火爆让中国跳过了欧美国家的刷卡支付时代,直接来到了移动支付时代,鲜为人知的是改变中国支付方式的人,二维码的发明者其实是日本人。
追溯二维码的历史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它的前身一维码。
最早的一维码
一维码就是超市结账时营业员刷的条形码,1949年美国发明家伍德兰从摩尔斯电码的点和线段中获得灵感,发明了粗细不同的环状同心圆码,具有编码识别功能,后经改良变成条形码,并于1951年获取专利。
伍德兰
受制于当时科技,识别条形码需要一个500瓦的卤素照明灯和巨大的光学声膜设备,如果应用在商品上,反而把事情变得更复杂,不如手记方便。
到了1952年,该技术就以1.5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美国Philco公司。
第一个条形码商品
随着人类科技指数爆炸式地发展,终于在1974年的6月,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超市里,卖出了世界上首个印有条形码的商品——口香糖,从此条形码遍地开花。
条形码原理
它的原理很简单,条形码上的黑色条纹吸收了大量光线,白色条纹反射了大量光线,扫码器的红外光经过条形码区,会形成粗细不同的反光纹路,再经转换器变成电信号,然后将早已输入计算机的商品身份与之匹配,识别简单高效。
然而,条形码只能横向编码,长度有限。在物流管理和海运行业,条形码最高可以达到30位,标记商品足够,但想对商品进行描述就太困难了。
为了解决高精度汽车零配件的信息匹配问题,例如原材料、规格、封装时间等,条形码的容量已经难以满足。于是,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的工程师原昌宏带领团队,发明了现代的二维码。
原昌宏
如果说一维条形码具有类似身份证的身份识别功能,那么二维码不仅可以识别身份,还可以描述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健康程度等信息。
不同于一维码,二维码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行信息编写的,有着更强的多级纠错能力和识读能力,储存容量远超一维码。最低格式的二维码是21x21格式,共有441个格子,每个格子只有黑或白两种选择,再减去二维码固定数量的192个角落的定位框。理论上,21x21格式的二维码有2的249次方种组合,这个数字有75位。
按照国人每天扫码15亿次计算,需要1600000亿亿亿亿亿亿亿年才能扫尽(7个“亿”),而地球至今才只有46亿年,宇宙138亿年,宇宙预期剩余寿命1400亿年。
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二维码刷完,刷到海枯石烂,宇宙毁灭都刷不完,然而这还只是以21x21最小规格来计算的,最大177x177规格的二维码,难以想象这个数字有多恐怖。
然而,原昌宏及其公司当初想做的只是一种二维码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并未想到背后还有如此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当初放弃了对二维码专利费的索取。
若每人使用一次二维码就缴纳1分钱的专利费,原昌宏早就可以躺在家里数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