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古人交友:高山流水觅知音)

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与钟子期,伯牙是楚国郢都人(今湖北省荆州市),钟子期则是楚国汉阳人(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生卒年均不详。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而钟子期则只是位汉江边头戴斗签、身技蓑衣、背负扁担、手家板斧的樵夫。两个地位悬殊的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并为后世所颂扬,成为知音文化的原型呢?这还要从怕牙鼓琴开始说起。历史是明白的,账可以这么算: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在《荀子》《吕氏春秋》《列子》《琴操》 等古籍中均记载了伯牙善琴的故事。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荀子.劝学篇》亦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高超,《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据说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伯牙的作品。

春秋时期楚才晋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伯牙也是如此。据说伯牙由楚国郢都到了晋国,受到晋君的赏识,一路做到了上大夫,地位崇高,但是他作为一个琴师的身份依然没有改变,内心追寻知己的火花也没有地媳灭。

一日, 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之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 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他就是钟子期。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兮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 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位是当时著名的琴艺大师、上大夫,一位则是默默无闻的山野樵夫,两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又因为音乐而名传千古。

伯牙的高山流水之音,是参悟天地大美后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以音乐的形式缓缓流出。钟子期虽为樵夫,但在精神层而他却能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领悟天地大美,于是在琴声中体悟到了伯牙的深意,两人以此成为知音。

不过,这段记载着重表现的是后半段的故事,也就是钟子期死,伯牙摔琴不复鼓。这个带有浓厚悲剧意味的故事开创了中国士人珍视知音的传统,后来演绎出系列故事,比如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所收录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广为流传。知音、生命体悟、古琴等一系列文化因素结合起来,给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既华丽又悲慨的刚健之气。

这段故事重在体现伯牙与钟子期“善鼓琴”与“善听”之间的故事,善听的钟子期能够非常敏感地发觉伯牙在琴声中蕴藏的情志,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以秦客之口说:“ 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昔伯牙理琴而钟子知其所志;隶人击磬而子产识其心哀;鲁人《列子》是哭而颜渊审其生离。” 虽然嵇康批驳这种观点,但也不能精志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音乐的表达,善听者能够从音乐声调、形式等的变化中体悟情志的变化。

高超的演奏技巧所带来的高妙的音乐境界,需要具有高明欣赏人来体悟和反馈,鼓琴者与听琴者因为音乐而结缘,又因为惺惺相惜为知音,精神在这瞬间得到契合,如同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不看请得而被此领悟。

杜甫《赠花卿》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间。”

美妙的乐曲来之不易,但是多数人能够欣赏的往往只是乐曲繁复的形式与高场演奏技巧,乐曲中所蕴藏的演奏者的情志则很难体悟,所以能够真正所生美妙音乐的知音更是难求,以至于“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要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淮南子. 修务训》也说:“钟子期死, 而伯牙绝弦破琴,知音莫赏也。”由此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寻找知音,珍视知音的传统。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中,除了追求知音珍视知音的情节让后人为之感怀,并接续传统之外,还有些细 节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比如伯牙所操之琴与其领悟琴声之道的过程。在伯牙所处的春秋时期,古琴并非唯一的乐器。 据《诗经》可知,庙堂与民间还有钟磬笙等,为何知音故事中偏偏要用古琴呢?这恰恰与古琴在古代音乐史、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密切相关。

嵇康《琴赋》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声中蕴含天地之大美,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嵇康赞颂:“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所以,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备受古代文人雅士推崇,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琴追求虚静高雅的韵味,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演奏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由此,在知音传统之外,古琴因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琴之 为器也,德在其中”,“八音广博,琴德最优”,琴道成为文人士大夫一生孜孜追求的目标。

现在的我们该如何寻觅知音呢?你还在乎身旁的“樵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