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说心死排第一,身体死排第二。
最早大家依据庄子主张自由自在的风格,把这句话理解为“最悲哀的莫过于人的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这比人死了还悲哀。”
现代人又理解为: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也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把心死理解为“心像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今天从字面意思,进行一番挖掘。
心死表现之一:思想失去自由,麻木愚钝。
失去自由的思想,会慢慢枯死
正常的人心,应该是鲜活的,不光是鲜活的跳动,表现为鲜活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对世界对人生对他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活的真实,令人印象深刻,说白了,就是很智能。
那另外一种情形是什么?像一个稻草人,像一个僵尸,没有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表面看着像活着,其实内心早已经生锈。像一个墙头草,哪边风大往哪边倒。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真正喜欢的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相,自己从来不会思考,也看不到事情背后的玄机。这样的人,也许没有什么烦恼,但是,活的很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匆匆的降临世间,活成了别人嘴里的模样,然后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匆忙的追逐着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内心,匆匆的过完一生,没有留下一点价值。别说几百年以后,几年以后,大家就把他忘记得干干净净。也无需替他悲哀,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心死表现之二: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意志消沉,不好治疗
说不出是问题出现在了哪里,有的事情, 你看透了一半,你隐约知道结局,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彷徨在路口。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知道该爱谁,不知道谁值得爱。心中没有了向上奋斗的动力,其实,压根也没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心情总是很低落,半死不活的,想给自己打一针鸡血,却不知道哪里有鸡血。也不想费劲去捉一只鸡。说不上来自己是个什么状态,仿佛憋着一点点力气,却不知道该往哪里释放,没有可以发力的点。这种情况,说白了,像发动机暂时休眠。整个机器其实是很着急的。很想重启,却连按键的力气和动力也拿不出来。别人也许看不出来,但你自己知道,你就是半个死人差不多了。
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缺乏足够的动力,这比第一种情形更可怕,至少第一类人,还傻呵呵的度过了一生,而第二种,是在极度的痛苦之中,熬过一生的。如果可以治疗,要趁早。
而我,总觉得还有第三种情况:看得太透,反而不想动,大智若愚。无欲无求。
生活中,不乏大智若愚的人。
这种情形指的的,心其实还是智能的,有判断能力,能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也知道是非曲直,不为流言蜚语所动,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会去思考它背后的势力,背后的运作,有自己独家的看法,对生命和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想辜负这独一无二的生命和生活。以及不可逆转的时间。但是,却没有行动的动力了。
为什么不想行动?也许看的太透,知道一切不过是一场空,或者,结局不可能会如愿。所以,忽然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就像大家都在努力往上爬上,你却早早的知道,山顶不过是一堆烂苹果。或者,即使是好的葡萄,并不是你喜欢的。或者,有一堆不错的猕猴桃,但是,你知道,有人已经提前锁定,你不可能拿到。早早的看透这一切,让你没有了爬山的兴趣。
你不想爬山,但是你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向山顶进发。你的处境非常尴尬。大家觉得你像疯子。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已经看透一切。
结合三种情形,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三种“心死”,一种是表面鲜活,其实已经死去,行尸走肉过一生;一种是半死,知道这样不好,却找不到出路,半死不活,僵而不死;一种是看似死了,其实内心如同明镜,相对宁静。但是外人看起来如同死人。
大千世界,五花八门,五颜六色,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些灿烂的存在的,当然,也有不堪的一面;难道我们要一直盯着那些不堪或者肮脏,耗费掉我们宝贵的光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阴暗的水和空气却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还是尽可能找寻一些阳光吧,把拔凉的心晒的暖和一些,让自己以积极,鲜活的姿态迎接这个世界,能看到黑暗,也能看到光明,不光表面鲜活,内心也生机勃勃,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死人,内心也确实活的很好。
让内心鲜活跳动,向远方。
守护着鲜活跳动的心,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一些向上的折腾,力争给世界留下点美好。
或许这样,我们的悲哀会少一些吧。至少不再是最大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