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巨鲶这个名称,大家一定不陌生,最近几年在网上频繁出现,在诸如(十大巨型淡水鱼)、(十大淡水巨怪)、(十大凶猛淡水鱼)、(十大吃人巨鱼)等等自媒体排行榜上屡次登场,名声大噪。就因为它长得大,身材粗壮,看起来不好惹,所以被误传为食人巨鲶,自媒体以此大做文章,比如(泰国抓到食人鲶鱼,重达300公斤)、(柬埔寨抓到300公斤食人巨鲶)、(东南亚水库发现食人巨鲶)等乱七八糟的网文,就是那种“开局三张图,内容全靠编”的文章,看得网民都疲劳了。
对此,湄公河巨鲶表示:“实在冤枉啊!我连牙齿都没有,你们却总说我会吃人!”
(鱼芒)字
湄公河巨鲶,直译自英文名Mekong giant catfish,中文学名巨无齿鱼芒(一个鱼加一个芒,这个字输入法打不出来),拉丁学名Pangasianodon gigas,属于鲇形目(鲇与鲶同义)-巨鲇科(Pangasiidae)-无齿鱼芒属(Pangasianodon)。
湄公河巨鲶名副其实,2005年国家地理发布新闻《灰熊大小的鲶鱼在泰国捕获》,2005年5月1日,湄公河渔民花了一个多小时捕获了一条湄公河巨鲶,长度将近9英尺(2.7米),体重为646磅(293公斤)。而它们的极限体型可以达到3米350公斤。
它和我们常见的鲶鱼不一样,因为关系隔着很远,我国常见的土鲇(Silurus asotus)和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都是鲇形目-鲇科-鲇属的,头大口大,尾巴扁平,有很长的胡须。
欧鲇
湄公河巨鲶所在的巨鲇科身材比鲇科粗壮很多。鲇科最大的种类是欧鲇(欧洲六须鲶),最大捕获记录是2.8米144公斤。对比一下2.7米293公斤的湄公河巨鲶,就知道鲇科鱼类身材太苗条了。
鲇形目有接近3000个物种,鳠、鲿、鮡、鮰、魾、塘虱等鱼类都是这家族的,各科成员形态都不一样,但可以统称为鲶鱼。
很多人也时常把湄公河巨鲶与它关系较近的几种鱼类搞混。
▲比如它唯一的同属兄弟低眼巨鲇,学名低眼无齿鱼芒(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又名苏氏圆腹鱼芒,商品名叫蓝鲨,但这鱼在野外是濒危物种。
▲长丝巨鲇,拉丁学名Pangasius sanitwongsei,是鱼芒属(Pangasius)的,商品名有成吉思汗鲨、食狗鲶鱼等,有地方说它能长到3米300公斤,但长丝巨鲇最大科考体型1.4米56公斤,不算太大。长丝巨鲇在我国云南有分布,《云南鱼类名录》里有记载。
▲博氏巨鲇,学名博氏鱼芒(Pangasius bocourti),也是鱼芒属的,它的别称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巴沙鱼,就是用来冒充龙利鱼的那种。
鱼芒科鱼类既可以吃,也可以当宠物养,从人们嫌弃巴沙鱼的情况来看,它们不太好吃,在宠物市场更流行。
关于湄公河巨鲶到底吃不吃人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极危物种巨无齿鱼芒繁育研究概况》,里面写到:在幼鱼期巨无齿鱼芒的双颌骨、犁骨和犁骨延伸上可观察到一条窄齿带,齿带随着鱼的成长而逐渐退化,直至消失。有国内文献记载,巨无齿鱼芒口内无齿,推断可能是文献作者当时观察到的巨无齿鱼芒为成鱼,其牙齿已完全退化消失。鱼苗阶段,该鱼具有残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食性开始转变,当鱼达到1龄时转为草食性,摄食丝状藻类以及附生生物。
另外根据《泰国Mae peum水库湄公河巨型鲶鱼摄食习性研究》显示:对这种鱼进行了胃容物研究,表明它们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
湄公河巨鲶小时候有牙齿,是食肉的,还会同类相残,但对人没有危害。1龄之后改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之后牙齿完全脱落,这就是它学名巨无齿鱼芒的来源。成年之后的湄公河鲶鱼基本可以视为植食动物。
所以这家伙小时候性格凶残,长大之后反而变得温顺了。从小到大,这家伙都不会吃人,把它误传为食人巨鲶确实是冤枉它了。但在湄公河周边确实有不少游泳者被大型水生动物拖下水的传闻,专家推测是鳄鱼所为。
更关键的是,湄公河巨鲶在野外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图片多数是泰国人工饲养的。
湄公河巨鲶是湄公河流域的特有种,分布在湄公河中下游的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因为水坝阻断洄游产卵、无节制捕捞和河流污染等原因数量极速下降,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目前栖息面积估计为4150平方公里。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的河段称为澜沧江,但是澜沧江里没有发现过它的踪影。无论是上世纪的《云南鱼类志》还是本世纪的《云南鱼类名录》,抑或是《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里,都没有关于巨无齿鱼芒的记载,云南的鱼芒科鱼类有长丝鱼芒、贾巴鱼芒和短须似鱼芒。
目前保护湄公河巨鲶的国家有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泰国是主力,在1985年就开始人工增殖放流,在2000-2003年间,泰国放生约1万条人工养殖的巨鲶到湄公河里。但因为湄公河环境恶化,后来不再放到湄公河,而是放到水库中。在老挝和柬埔寨也不允许捕捞湄公河巨鲶,但仍难以遏制盗捕行为。
恐怕,这种无齿的温和巨鱼只能在泰国的水库里延续种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