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胡同是北京文化的精髓,一点也不假
走在胡同中看着安静的街道,有趣的人和风景
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小美好
有这么一条胡同,它是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它不是热闹的南锣鼓巷,也不是网红打卡地
每次路过都人烟寥落
但是它却见证了中国百年的耻辱历史
它就是——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全长1552米,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在近代的时候,这里曾是著名的使馆区。直到1959年所有的使馆都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一带。
虽然使馆已经不在,道路两旁的西洋建筑还在向过往的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百年的耻辱历史
在元朝的时候,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
当时的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咽喉要地,所以而得名江米巷。
在明清两代的时候,这里曾有着许多的行政机构、会馆、庙宇以及民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相关条款规定,公使进驻北京。
《天津条约》签订
1861年3月英国公使首先正式入驻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当时这个公府名为梁公府,是道光皇帝第七子铁帽子王醇亲王的府邸。
接下来就是法国公使、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比利时、荷兰等等。
《辛丑条约》签订
八国联军后入侵北京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进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
东交民巷也变成了列强的大本营,不许中国人居住和设立衙署,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他们任意改变中国原有街名,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大街、长安街改名意大利街、台基厂头条胡同改名赫德路……列强还迫使清廷给予驻兵特权。以太上皇的姿态,干涉着中国的内政外交。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游行队伍义愤填膺,向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提交抗议书。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洗刷了50年来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
1959年,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三里屯。东交民巷建立使馆的历史从此便告结束。
时过境迁,如今的东交民巷再也不是百年前的模样,但是这里的建筑依旧有着历史的痕迹,每次走到这条街上你都能感受到它所经历的那些风雨。
如今幽静肃穆的风貌
今天的东交民巷,新老建筑在这里交错而立,诉说历史的同时也在展现它的新风貌。
崇文门西大街9号
以前的这里曾是比利时使馆,欧式风格的建筑写满了历史,现在为紫金宾馆,紧挨着台基厂路口把角儿,一座尖顶红房子,特别的显眼。
东长安街14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里成为了英国使馆,使馆门前有两座石碑,是1900年义和团攻入北京后英国人所立的纪念碑。
一为义和团攻打使馆记录,另一为在义和团运动中死亡的英国人姓名。这里如今为公安部办公地址。
前门东大街23号
这里当时是美国人Dr S.Swilliam的私宅,后来改为美国使馆,当年基辛格访华时就住在这里。现为前门23号会馆。
台基厂大街8号
这里曾经是万国俱乐部,是专为东交民巷使馆区洋人们休息,娱乐,社交的场所,现在是北京市统战部老干部俱乐部。
台基厂头条6号
这里原为裕亲王府,清同治十年设立使馆,《辛丑条约》后扩建、重修为奥匈使馆。东部为使馆,西部为兵营。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东郊民巷甲13号
这里就是北京难得一见的哥特式建筑——圣弥厄尔天主教堂。教堂于1901年由法国人修建,是外国人在京建的最后一座教堂,如今对外免费开放。
每天早6点平日弥撒,每周周日8点-9点主日弥撒。
东交民巷15号
这里最早是纯亲王府的宅邸,建于咸丰一十年,成为法国使馆后,除保留门口两石狮和中国亭阁,拆毁了大部分中国宫殿式建筑,大门仿造巴黎凯旋门建造,内部为法国乡村别墅风格。现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
东交民巷21、22号
光绪十一年,日本使馆移建于这里,是这一地区19世纪建造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现为北京市人民政府。
东交民巷36号
这里曾是花旗银行的旧址,竣工于1914年,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的西洋古典式建筑,保存完好。2000年此处筹建北京警察博物馆。
前门东大街5号
这里曾是六国饭店的旧址,于英国人建于1900年,曾是北京城顶级的酒店,后重建多次,如今我们所看到是1988年火灾后重建的,现为风华宾馆。
这个饭店曾见证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像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袁世凯暗杀武昌起义功臣张振武、张作霖暗杀邵飘萍、胡蝶与张学良绯闻等历史事件。
这个承载着满满历史的胡同
每一处风景都是故事
每走一步你都能感受到它所经历的风雨
繁华与耻辱在这里您都能了解到
关于这里的历史您都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