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为大家带来4首史上最著名的“登楼诗”。
四首诗都出自唐朝,作者分别是陈子昂、王之涣、杜甫和柳宗元。
大家可以先猜一下是哪四首?
古代不像现在,登高望远要么就去山上,要么就去高楼。
登山,看得是自然风景;登楼,看得是人间风光。
看到大片大片的人间烟火,自然容易引起诸多感慨,引动诗兴。
也因此,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篇登高而作的诗歌,就中,又以下面四首为佳。
一起欣赏吧。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随军出征,两军对峙,他接连出言献计,可惜全部被无能的长官否定。
眼见得这场战争前景灰暗,自己的前途也渺茫无期。心情低落的陈子昂登上高楼,眺望四方天地,写下了这一首《登幽州台歌》。
往前看,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都已经成为往事。
往后看,也看不到自己的归途在何方,看不到时代的发展,后来的继承人。
如今站在这台子上,无论时间还是空间意义上,我都是孑然一身的存在着。
想着天地山河万古不变,一人之力在自然和时代面前是那样的渺小无力,又怎能不让人留下无奈怆然的泪水呢?
在壮阔无垠的天地衬托下,陈子昂这一人的悲哀显得如此庞大而醒目。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本来位于山西,清朝时候还在。站在楼上,既能看黄河,又能看大山,是一处名气很大的观景台。
可惜后来黄河水灾、改路,将鹳雀楼之基座冲毁。这座记录了历史上无数名人诗篇的楼台就此与黄河同在,不见于当时之世。
写鹳雀楼的诗很多,以王之涣这一首为最佳。
前半部分写景。
西边,夕阳西下,慢慢沉落到远山之后,为大地铺上一层斑斓厚重的霞光;
东边,黄河入海,诗人之思维随之远去,仿佛看到那海天一色的壮观与激腾。
写完这些时候,王之涣自然而然由景到情,用轻松之笔写下此刻感想,也刻下了这一条没世不忘的人生哲学。
想要看得更远,那就再上一层楼、站得再高些。
当你迷茫或焦虑的时候,请牢记王之涣这一句话。
登岳阳楼
杜甫 〔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一年,杜甫已经五十七岁,离自己的天命还剩两年。
此时的杜甫,无官无职、无依无靠。一身病躯,漂泊在祖国的西南天地。
年老体衰,又有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只能靠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一年,五十七岁的杜甫离开蜀中,沿江来到了岳阳,登上了闻名已久的岳阳楼。
在楼上,看到了自己的满面风尘;看到了山河大地的处处伤疤。
于是感慨万千,于是有《登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之美景,今日终于登临岳阳楼,饱览湖光山色。
浩瀚的湖水似乎将吴楚两地分隔,乾坤日月都飘荡在湖中。洞庭湖之气势,描摹殆尽。
后面写自己。
亲朋好友音信全无,在这战乱的年代里,我只有老妻幼子为依靠。年纪大了,一身病,如一个将要断线的风筝,寄身在这一叶孤舟上。
最后写国家。即是到了这般境界,杜甫依然胸怀天下。关山之北,戎马奔腾,健儿们还在打仗呢!我这把老骨头,也只能望而兴叹,在这里甩一把辛酸泪了。
全诗很悲,但悲的真切动人。读完,仿佛更能理解生命的深沉厚重。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唐代〕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最后一首,来自才子柳宗元。
这还是改革变法集团的第一次被贬。柳宗元这时的气质也还没有后来那么孤寂清冷。
这首诗的警句在最后。
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被贬,来到这蛮荒未开化的穷乡僻壤。来到这里已经很不好,彼此之间甚至还没办法通信,这就更让人惆怅。
柳宗元这会儿毕竟刚刚被贬,与朋友们也是刚刚分离,因此心里还有一些希望,一些温暖。
后来,在蛮夷之地待的越来越久,曾经的亲戚朋友也越来越疏远。柳宗元心里的希望与温暖也在一点一点的消逝。
终于变成了凄凄冷冷的柳宗元,终于殒命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