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洛阳庙会有哪些(洛阳三大古庙会:白马寺和尚会、龙门会和关林庙会的源起)

前言:

河洛庙会群以佛事为主,与历史上的洛阳佛教活动联系密切。公元68年,汉明帝"永平求法",在国都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西晋永嘉时期,洛阳城周边就有四十多座佛寺,北魏时期更为繁盛,洛阳城周边佛寺竞有一千多所,盛唐时期"龙门十寺"甲于天下。

在东汉之后,洛阳历史上的民间庙会中的巫觋已失去主势地位,为佛教中的"行像"、"六斋"等佛事所替代。

著名的我国农历四月初八日"浴佛节"民俗活动就源起北魏时期的国都洛阳。中国古文献第一次详细描绘"浴佛节"古庙会的盛况源之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

"四月八"佛坨释迦牟尼过生日,洛阳城内大小寺院都把佛像抬出来沿街"巡行",让神佛体察民情。"巡行"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前有狮子引路,后有"百戏相随",一时间洛阳街头"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廖亮,谐趣入神","梵乐清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听在骈比","飞空幻惑,世所末见;异端奇术,总萃其中","五光十色,目乱睛迷"。

"四月八"古庙会盛况,标志着河洛一带庙会群的形成并达到了鼎盛阶段。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以敬佛为主题的庙会群,从此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文中所提到的"歌"、"舞"、"梵乐"、"百戏"和"奇端异术"等民间艺术,与今天河洛庙会群中流行的狮子舞、旱船、竹马、高跷、龙灯、唢呐社、大鼓社和二鬼摔跤等民间歌舞进行比较,藉以管窥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

由于洛阳特殊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因素,形成了河洛庙会群以佛文化为独特的祭祀活动,并且影响了原本为道儒色彩很浓的奶奶庙、娘娘庙、玉皇庙、东岳庙、周公庙、火神庙、二郎庙等小型庙会,逐步形成了以关林、龙门、白马寺三处庙宇为主的河洛民俗文化三大庙会。

白马寺和尚会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公元68年),有中国佛教"释源"、"祖庭"之称。唐武则天在神都洛阳执政时期,敕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整修寺院,此时的白马寺空前繁荣,天下僧人云集于此达一千多人,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今白马寺的主体建筑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在旧址上重修的,由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黄锦发起并负责监修。整个寺院最后一个大殿——毗卢阁高耸于"空中庭院"清凉台之上,是旧时整座白马寺庙会的中心集中处。

白马寺和尚会据说起源于白马寺兴建之后的第三年。当时五岳道士贺正之、费叔才等上书汉明帝刘庄,要与西域来的佛教比试真伪。明帝敕令正月十五这一天在白马寺南门外二高台上,和尚道士各持经书于其上,以火焚经书以试真伪,结果佛教获胜。自此,佛教大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都有天下数不清的和尚来此朝拜,形成举世闻名的和尚会。

白马寺会分为两大类习俗,一是佛门弟子的佛事活动,二是民间百姓求子、还愿等把佛作为神灵崇拜的跑经调等活动。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销售活动成为会的一部分。

白马寺平时逢"二"(初二、十二、二十二)为会,四月初八为"浴佛节"、七月十五为"孟兰盆会"、正月十五为一年中最大的和尚会。另外,每月逢"三"日(即初三、十三、二十三)都有物资交流大会。从此,形成了佛事与民事相融,带有应用于民的佛事色彩活动中。

龙门会

龙门是洛阳的南方门户和天然关隘,周秦时代,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改称"龙门"。自佛教传入至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公元493年)开始在此营造"伊阙石窟"三十余年,其后大唐盛世在此开窟近一个世纪,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龙门石窟。

龙门会源起北魏时期,一直沿续至近代,活动的主题也是拜佛,但与白马寺和尚会所不同的是,龙门会多为民间自发的拜佛。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八和五月二十两个大庙会别具特色,平时每月逢"五"行会,热闹非凡。

因为古时龙门山有许多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在龙门会上大禹也被当作"佛爷",称为"禹王爷",和诸菩萨一样享受香火。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可以说即是河洛一带当地百姓对佛的认可,又是对大禹为代表的当地保护神的捍卫。

龙门会除了普遍的拜佛活动,有两处活动最热闹,一是禹王池的"洗羊",另一个是奉先寺的抱佛脚。

禹王池在龙门西山的北侧,形如一方巨大的石盆,又称"石盆泉"和"石楼潭"。旧时,在池畔的高台上,建有石砌的"禹王阁",池的南侧,建有禹王庙,又称"大王庙",今已不存。

禹王池水传说为大禹辟开龙门山流出的圣水,以此水洗面能为人消灾除难。龙门会上有许多人争相用禹王池的水洗脸,也有些人往水面上放硬币,观察它是漂浮水面还是沉底,以判断自已的运气如何。待正会那天,有人来为"禹佛爷"还愿,把喂了一年的大羊牵过来,用禹王池的水为羊洗身子,同时还念叨着:

老佛爷,别见怪,

今儿个大羊送过来,

坡红挂彩您喜欢,

百灾百难拾掇开。

禹王爷,您作证,

看俺的心底诚不诚,

看俺的双手净不净。

念了之后,主人拿出红绿绸带,为浩白如雪的羊分十字圠好,再用水滴在羊头角上面,就算是为"禹佛爷"备好了"吉利马子",然后再放一挂鞭,唱涌一番即可。

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因与武则天像相象,群雕佛像精彩,是龙门会上人们争相拜佛之处。其中北侧的天王力士像雄伟异常,许多人试着拥抱像的脚腕处。据说谁能抱楼住,手臂合拢就能百事如愿,逢凶化吉,增生无究的智慧和力量。有的一个人抱不住,就与他人一同抱。年轻的夫妻带着子女,举家合抱佛脚,以期同浴佛光,全家幸福。这一抱佛脚习俗一直沿续到70年代末,其后为了保护石刻艺术才被禁止。

在奉先寺除了抱佛脚风俗,还有掷佛顶风俗,即将硬币掷往佛顶。若硬币被掷到佛顶上,就意味着能得到佛的保佑,因为佛已经收下你捐的钱。这一习俗在70年代整修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时得到了验证。当时从大佛的胸前、两肩处共清理出多年堆积下的残币、石子,达数十架子车。

另外,还有人向佛求药,即用红纸折成一个漏斗形,念叼着:"老佛爷,您大慈大悲",来回摇晃纸,在纸上能抖出的灰尘就是所求的良药。更多的人们则是来到奉先寺南侧的药方洞,在拜佛的同时,求得洞中的古药方。

跑经调是龙门会的一个重要活动。从河洛一带城郊邻近各县,如新安、偃师、孟津、伊川、汝阳、渑池、临汝、宜阳、洛宁、巩县、登封等地的一些妇女,在一起无论相识与否,都可同唱。

跑经调的基本内容为劝人和善,多做对他人有利的事,遇事要冷静,对人宽厚,忠诚,讲究团结,尊敬父母,爱护子女等等。主要是从道德诸方面讲述做人的道理,而其中多穿插对佛的颂词。

典型的跑经调是一个妇女为主持,在一群席地而坐的妇女中央领唱,同时载歌载舞,众人和唱。流行的《经歌》主要有《豆腐歌》、《老夫诉苦》、《十碗菜》、《小佳人》、《弹琵琶》《十上香》、《拧蒲团》、《撑花船》、《观花》等。在整个河洛地区这类歌以龙门会为主,流行到汝州风穴寺庙会、登封中岳庙等庙会上。

龙门会即是河洛地区各种佛像的集中地,又是河洛地区经歌的集中地。我们可以想象,豫剧中的豫西调与民间歌曲形成极其密切的联系,其实就是民间庙会对于民间文化传播产生的重要结果。

关林庙会

关林,相传这里是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关林庙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关林一词体现出关羽的特殊地位,这一名称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朝廷追封关羽"武圣"所称的。

关林庙会与白马寺和尚会和龙门会相比,虽然形成较晚,但规模最大,因为关羽被神化、佛化、圣化的历史因素,一个普通的"墓"被衍化成"林",与山东曲阜的孔林相对,其意义更非寻常。

关林庙会逢"三"行会,即农历的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举行一般规模的庙会。每年正月十三的春祭在于庆贺关羽显圣显灵,五月十三为关羽生日,九月十三的秋祭是为了纪念关羽这一天的遇难。其中,以正月十三日的会最隆重,在庙会最突出的民俗活动是整个豫西地区有名的"关爷社火"和"领羊"活动,堪称河洛地区最为壮观的狂欢节。

关爷社火由豫西各地关爷社会长具体操办。正月十三这一天,太阳刚升起,各路关爷社即一队队登场,有狮子、排鼓、高跷、旱船、唢呐、火铳队、龙舞等各种民间艺术。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夜晚灯火中,二鬼摔跤、河洛大鼓、大头舞、狮子舞、火龙舞等表演将庙会带入高潮,一直表演到深夜才结束,最后是放焰火。另外还有关爷社邀请的戏班子、唢呐班子"对赛",一直到第二的清晨,不分输赢都不罢休。

所谓"领羊"即让关帝显灵,保佑一方人家平安一年。正月十三这一天大早,各关爷社的羊都牵过来,在庙前广场上排定。这些羊的头上涂上彩,身上扎着红绿调子结儿。社首捧着香站定,先有笙、箫等乐器组成的"十般社"进庙内大殿的关帝像前"参拜",然后由社首烧香,用铜碗或大酒杯盛上酒,嘴里念叼着祈求关帝保佑的话语,将酒虔诚地洒向羊头。这时,如果羊摇几下头,就表明关帝已经"领羊",显了灵,这个社的人在殿外放炮、烧香烧纸,喊着感激关帝的话离去。如果羊纹丝不动,就意味着社首一行人敬祀的心不诚,就要受到其他关帝社的嘲笑,起哄,拍倒掌。此时,社首跪在地上再向关帝磕几个头,起身再作几个揖,然后用备好的热酒浇羊头,让其连连摇头,意味着关帝"领羊”显灵了,众人会一片欢呼。

另外,因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关林庙会上有许多人年轻人在关帝像前结拜兄弟,"同甘苦,共患难"。还有人带着儿女来认这里的柏树、石狮子为干爹干娘,祈求神灵保佑。还有人在庙内捡泥土中的草籽、虫子,或者将煮熟的鸡蛋放在烧香炉香灰中薰热后取出,包装起来,以关帝送给俗人的灵药带回家中。

总结:

旧时,洛阳三大庙会的繁荣促进了河洛地区民间艺术的表演,如吹糖人、剪纸、捏泥人等手艺人的喜爱,参与庙会其中。

每个庙会和农事随着季节变化形成不同的生产资料市场。如春耕前,各庙会多卖土杂、席、箩头、扁担、犁、粑、拖车、门搭、门鼻、铁钦、杨场钦、抓钩、石墩、牲口和牲口套、牲口鞭、牲口辔带、牲口铃铛等农业生产资料。

虽然,随着当代社会农耕文明渐渐消退,代之而起的是各种现代的生活用品,但是,洛阳古三大庙会之盛的关林庙会逐步成为我国十大物资交流集中地。

此外,洛阳古三大庙会上的各类河洛地方小吃、千奇百怪的叫卖声韵味儿,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洛阳水席,孟津横水绿豆不翻、卤肉,新安的烫面角,洛阳的浆面条、牛羊肉汤、高汤混沌、烩面、火锅等饮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些小吃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三大庙会上,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洛阳深厚的古三大庙会风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已形成以洛阳民俗博物馆,王城公园,隋唐遗址植物园,隋唐遗址九洲池,洛邑古城,隋唐遗址明堂、天堂等景区为主的每年迎新春,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等游园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