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李开复向谷歌领导提出离职,决定回到中国发展。
当时,谷歌高层不愿意让他走,因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职业经理人。
为了挽留李开复,谷歌高层提出股权作为报酬,面对财富和权力的诱惑,李开复没有丝毫犹豫,果断拒绝。
因为他只有一个目标:回到祖国发展,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李开复在踏上回国的时候,有856家公司跟着李开复来到中国。
这里需要声明一下,这些公司并不是李开复投资或控股的。
他们会来到中国发展,主要原因是相信李开复的眼光,认为跟着他走,能少走弯路多赚钱。
可见,李开复在美国硅谷的影响力之深。
当年微软和谷歌为了争夺李开复这个人才,还走到对簿公堂的地步。这场官司轰动了商业界,更让李开复名声大震。
而这一切,都源于李开复最初的一个决定。
李开复,1961年出身于中国台湾省新北市。
从初中开始,他就来到美国读书,一直上到博士。
刚读大学那会,李开复学的是法律专业。
因为在那个年代,律师是许多人都向往的职业,李开复也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律师。
可是在接触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法律不适合他。
每当老师在讲法律课时,他总想睡觉,根本提不起兴趣,成绩也不太好。
于是,李开复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转专业,去学习计算机和人工智能。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关键性的决定,才会有后来李开复在美国硅谷的辉煌经历。
很幸运的是,在转为计算机后,李开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计算机的内容让他十分痴迷。
不仅如此,李开复还非常擅长计算机科学,他常常不怎么努力,就可以轻松获得优异的成绩。
有句话说,你越擅长的东西,你就越加喜欢它。
而李开复,既喜欢又擅长,形成了良性循环。经过几年的学习,他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高手。
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李开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又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深造,学习AL(人工智能)等科技知识。
当时AL并没有像现在这么火爆,所以他的导师瑞迪教授希望他用“专家系统”。
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李开复觉得机器学习是要让计算机发挥长处,于是他决定改用基于统计学的机器学习。
在提到这个想法时,李开复生怕教授会怪罪他。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教授反而很平静地说:“虽然我不认同,但我支持你用统计方法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
听到这句话,李开复非常感动。
“我不赞成你的意见,但我支持你。”这句话更是让李开复深刻铭记于心。
在后来李开复踏入商界时,面对同事的不同意见,他也会采用教授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因为他认为,鼓励别人去勇敢尝试自己的想法,很有益处。一方面,成功的话,会带来诸多好处;另外失败了,别人受到这种信任和支持,会越挫越勇。
学习5年后,李开复取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之后,他当了两年教授助理,就转身投入到高科技公司发展。
他入职的第一家企业,是苹果公司。
在这里他待了6年,做到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从基层员工升到了副总裁。
离职后,李开复又来到美国谷歌公司,担任副总裁兼总经理。
不过,李开复是抱着学习心态入职的,在谷歌工作那段时间,他学会了互联网三维技术和多媒体研发工作。
谷歌“玩够了”,他又转战微软。
这一次,他不想当领导了,而是去应聘程序员。
在微软任职期间,他一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专门研发计算机,这个研究院还被专业人士称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李开复做出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微软总部。
微软高层决定将他调回总部,给他更重要的任务。
面对升职加薪,李开复居然拒绝了。这个时候,李开复又想回到老东家谷歌那里去。
对于这种人才,微软不肯让他轻易离职,于是在2005年和谷歌走上法律的道路,为的就是争夺李开复这个人才。
经过一番折腾后,最终谷歌胜诉,李开复重新来到老东家谷歌,为其效力。
作为高层人员,频繁跳槽是不太被看好的。
而李开复,为什么要频繁跳槽呢?
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曾说过一句话:“追随自己的心。”
李开复不断跳槽,就是随着自己的心。
当然,也有其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破壁垒,学习更多管理经验和计算机技术。
谷歌是李开复在美国最后效力的一个公司,在谷歌干了4年后,他毅然拒绝高薪和权力回到中国。
对于归国这件事,李开复曾说:“回到中国发展,一方面有父亲教育的原因,一方面看到中国互联网创业时代已经来临,北京很可能会变成中国的硅谷。”
李开复来到中国时,有856家公司一起跟了过来。
这一切当然离不开李开复的影响力。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提供了非常好的商业环境,因为那时中国互联网市场正在崛起,潜力无穷。
对于部分高科技公司,中国还有政策补助。
因为公司都是要追求利益的,如果追随李开复喝西北风,谁愿意去?
所以说,这些公司能来中国,也是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肯定。
因为在微软和谷歌的工作经历,让李开复对科技领域了解深刻,所以他决定成为一名科技投资人。
2009年9月,李开复成立了一家风投公司,命名为“创新工场”,专门投资科技公司的早期阶段,帮助中国培养高科技公司。
李开复创业,在商界引起了的不小轰动。
可有名气并不代表大家都认同你,在喧嚣后,创新工场遭到冷遇,没什么人愿意投资李开复。
这跟当时的市场也有关系,因为李开复的创新工场走的是“VC+孵化”模式,这种方式,在当时并不受欢迎,甚至很多人都质疑行不通。
可投资公司没有钱,怎么去投资孵化小公司。
创业时,金钱往往是最头疼的事情之一。
为此,李开复飞遍全国很多地方,见了许多投资家,才融到1.85亿美元。
在资金问题得到解决后,公司的项目也让李开复十分头疼。
当时有很多人向李开复投递了创业方案,可那些都是做飞碟、建立武术馆、皮鞋店等。
最终没有一个方案让李开复满意,因为这些都不是科技公司。
为了找到合适的公司投资,他要求所有员工在收到邮件的10分钟内,必须回复,就算是半夜也一样。
而他自己,笔记本从来不关机,只要电脑邮件一响,他就会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回复。
在李开复的高度努力下,创新工场逐渐好起来。
可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一个人生危机正向他走来。
2013年,李开复患上了严重的淋巴癌。
在医院的确诊下,李开复的体内有20多个肿瘤,属于晚期,治愈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五十。
想要提高治愈程度,就得保持好的睡眠质量,还有配合医院积极治疗,以及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
此时公司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处理,面对生死,李开复不得不暂时放弃事业,专心投入到治疗中。
经过差不多2年的治疗,李开复的淋巴癌终于消失,身体完全恢复健康。
在“鬼门关”走过一趟后,李开复完全变了一个样。
这跟他在患病期间,去拜见星云大师有关。
大师在跟李开复聊天时,问他:“开复,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李开复直接回答道:“让自己的能力影响世界,让世界因我而不同。”
李开复自事业起色以来,一直追求效率,一场演讲没有千人不去,微博每天涨粉不到一万,就会觉得内容发得不好。他总想着,自己要以最大的能力改变世界。
大师听完他的话,沉默一会后说道:“改变世界的想法太狂妄了,一个人老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其实是在追求名利,人生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李开复静静听着,没有反驳。
最终,大师说了一句让李开复印象深刻的话语:最富有的人是想要最少的人,而不是拥有最多的人。
这句话点醒了李开复,一直以来他都有改变世界的想法。可为了工作,他错失了很多跟家人在一起的机会,父亲去世,他没能好好陪伴;他的孩子长大了,他不了解她们。
大彻大悟,很多时候都来自最深刻的教训。醒悟后的李开复,在化疗期间写下一本书《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里面写道这样一句话:绝大多数人最后悔的事情,都是未能好好陪伴所爱之人。
身体痊愈后,李开复改变了工作方式,放下更多的权力给下属,把陪伴家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他母亲去世前,他回家陪她度过了最后的日子;当孩子需要他陪伴时,他会放下工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在分享创业经验时,他也改变了以往的作风。
他说:“不要认为公司没有你不行。如果你觉得你走了,公司就倒闭,这样就证明了你的价值,那才是最黑暗的想法,这样是不对的,作为CEO,你没有把公司的放权做好。”
事实上,在李开复治疗期间,公司都处于稳步发展状态,他说:“我不在的时候,可能是团队发挥得最好的时候。”
李开复在减少工作量后,将重心转向调整工作战略和人才招聘,以及跟媒体人、投资人沟通的事情中。
李开复经常强调:“找人永远不只是HR的责任,作为总裁,一定要花20-30%的时间在找人上面。”
创新工场在这几年,发展得规模越来越大,办公室地点遍布深圳、南京、广州等地。
投资项目也大多是高科技方面,覆盖了半导体技术、人工智能等。互联网领域也有涉及,例如知乎、美团、墨迹天气等。
2018年,整个资本圈都处在寒冬中,不少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而李开复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还获得了“新经济之王”的称号。
发展那么多年,创新工场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致力于投资科技领域的公司。
2021年,李开复在北京参加全球创业者峰会,并投资了几家在创业者峰会中获得一等奖项目的企业,有SRT软体机器人、予果生物等企业。
一路走来,李开复感悟最深的一点之一就是:人生的教训不是来自成功,而是来自失败。失败不是做错事的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宝贵机会。
当他面临死亡时,他懂得把更多的陪伴与爱留给爱人,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学会放下更多的权力给下属。
李开复打工时风光无限;创业时面临困境,靠高强度工作去突破困难;在患癌面临死亡时,又大彻大悟,如今又将创新工场带上新的高度和规模。
他的经历,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佩服的地方。
但最令人敬佩的一点还是,他没有选择美籍,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并致力于来到祖国发展!
参考资料;
李开复:《李开复:我希望20岁时就知道的七件事》
新经济杂志:《李开复:不当掌柜当老板》
-END-
作者:小海洋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