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这个定义是到了清代才出现的。清代康熙年间,一位叫做刘渊的学者整理编撰了《佩文韵府》一书,把原来通行的诗韵规范合并为106个韵部。因为刘渊本人是江北平水(也就是现代的山西临汾)人,所以,这106个韵就叫做平水韵了。
平水韵涉及古四声问题。也就是说,古人定韵是用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四个声调为基础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方言发声等诸多问题。我历来反对使用这种没法具体考证的古法,而坚持使用现代普通话为基础的汉语拼音定平仄,就是这个道理。
这106个平水韵具体分配到古四声四个韵部,其中:平声30个、上声29个、去声30个、入声17个。古人写诗多用平声韵,即所谓的上平声和下平声,所以,平声韵同平水韵虽然不是一个概念,但有时却容易混淆。
平声韵中,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这些韵都是从《声律启蒙》中划分出来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声律启蒙》参考。
上平声15韵是: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是: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古人规定的平水韵之后,作诗、作对就要求必须从头到尾用一种韵,不能混用。我们读《红楼梦》时,经常看到海棠诗社的大小姐们作诗之前先规定什么韵,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规定用“东”韵,那么这首诗里的韵就必须全部从“东”里边出。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臾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灌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蒙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臾对溪童。鬓白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菱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比如,唐代大文豪陈子昂的这首《送魏大将军》,就用到了“东”韵:
送魏大将军
匈奴犹未灭,魏绎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其中的“戎、雄、中、功”都出自“东”韵。
在一首诗,或者一副对联用韵,如果全部用一种韵,虽然有时歪打正着也能实现,但真正把他们全部背下来并熟练应用,对于我们这些业余文学爱好者还是有难度的,我个人觉得没有那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