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丝
郑愁予
我们底的恋啊,像雨丝,
在星斗与星斗间的路上,
我们的车舆是无声的。
曾嬉戏于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于无水的小溪,
——那是,挤满着莲叶灯的河床啊,
是有牵牛和鹊桥的故事
遗落在那里的……
遗落在那里的——
我们的恋啊,像雨丝,
斜斜地,斜斜地织成淡的记忆。
而是淡的记忆
就永留于星斗之间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满人世了……
一九五0
品鉴:
此诗在被制成的微信的音频听到,由齐豫演唱,叙事的抒情性之美让人或莫名,或沉醉,或伤感。首句“我们底的恋啊,像雨丝”与第三节“我们的恋啊,像雨丝,/斜斜地,斜斜地织成淡的记忆”相应和的一个旋律;又应和“遗落在那里的……//遗落在那里的——/我们的恋啊,像雨丝”一唱三叹,使全诗极富有音乐性。“车舆”“濯足”是古汉语的书面语,自足的典雅,于口语诗大行其道之时的回眸一见,尽显传统的汉语之美。第二节用铺叙写森林、小溪童话般的空灵,曾经点满莲叶灯的华彩,那种欢乐与最后“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流满人世了……”的对照,表现了人生“无常”,令人惋叹的命运……诗人郑愁予说:“当我更进一步做横的检视时,令我瞿然心惊的是:我的诗作里,无论是哪一类素材,都隐含我自幼就怀有的一种‘流逝感’”。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九五四
品鉴:
《错误》是一首闺怨诗,写“你”无言的爱。
此诗格外动人,其修辞的繁富令人接应不暇:用借代、比喻、比拟、戏剧性与反讽等。“容颜”借代“你”;东风”“跫音”借代“我”;“柳絮”“春帷”又是“你”的借代。比喻如“你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底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如“青石的街道向晚”是双重叠加的;又如“小小的窗扉紧掩”。“柳絮不飞”“春帷不揭”写“你”爱的真切,用比拟。
最后,“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是“反讽”;“过客”是戏剧性,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短短的三节,第二节的五行中,前三行与第四第五行,通过流水对构成韵律的美感,全诗叙述了一个令人心动的爱的故事,结构完整。独具温婉、柔美、蕴藉的古典美,又融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
郑愁予先生说:“这首诗,我是一个说话的人,另一个不说话人的在窗帷之后,是西方的技巧;“达达的马蹄是美丽错误”有西方的条件;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过客’复杂的心情——戏剧化。闺怨是所有人的最高的情感——激情。”
我觉得是内心最痛苦的压抑,像郁结于地壳内部的烈焰。
英国的文艺评论家贝尔说过“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语言的艺术,它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纪弦说“现代诗改革的是形式”。这首诗的形式,包含音乐性、修辞、结构、风格与内容无间的融合。
情 妇
郑愁予
在一青石的小城,住着我的情妇
而我甚么也不留给她
只有一畦金线菊,和一个高高的窗口
或许,透一点长空的寂寥进来
或许……金线菊是善等待的
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最好的
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
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
候鸟的来临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
一九五七
品鉴:
此诗从“我”的角度写来。读来感到诗人够狠的,一个“也”——“而我甚么也不留给她”,不算最狠;之后的三至六句,“一畦金线菊”,“金线菊”是善等待的,“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最好的”,这句是最狠的——写自己内心的恨,有点报复的成分在里面。其实不然,一切来自对她的爱,且让情妇知道,他只是一只候鸟,一次次来临的准确,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爱的热烈与执着。最后写自己的抱歉与无奈,“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
《错误》中的“你”,《情妇》里的“她”,是不是同一个女人?《错误》《情妇》都读到“在一青石的小城”,应同住一座小城。
当然,这是诗人的秘密。
昙 花
郑愁予
此际我是盲者
聆听妻女描述一朵昙花的细细开放
我乃向听觉中回索
曾录下的花瓣开启的声音
且察得星殒的声音
虹逝去的声音
(那花朵又突然萎谢……)
我又反复听见
月升月落
而且 我起身
徐徐转动我的盲睛
追寻那潜入食花的牧神
这些事
妻女和昙花
如何知道
品鉴:
《昙花》的诗中,诗人主动成为他者——一个盲人,去听昙的花开。
耳朵“曾录下花瓣开启的声音”,简直是“天听”:在这个花瓣开启的声音里,竟然有星殒的声音、虹逝去的声音,生而向死的无常;又听见“那朵花又突然萎谢”,刚“花开”,又听见“花落”;萎谢之时反复听见“月升月落”——进入花开花落的声音内部,感受其痛苦的挣扎;甚至耳朵“追寻那潜入是食花的牧神”。
诗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盲者?不忍看,看昙的花开花落,瞬间的生死无常——
郑愁予曾说:“面对“昙花”夜晚开放,花茎盛放,天亮凋落——我是一个盲人,我看不见它开放……始觉我可以听,听到的昙花,听到没有声音;一个盲者,你不知道的美,只能慢慢感觉。”
昙花再开
郑愁予
无人能以听见
大雪连夜飘沉
积覆高崖
层次如羽
而如女体之鹄立
五尺通白
临崖淑静
是雪崩之预备
呀——
突然跃下
破寸心而迸发的
这一声喊
雪崩开始——
此际我是盲者
唯我能以听见
以一寸如何震裂五尺
颤颤花开……
群山耸动
雪泻涔涔
盲者 乃微微变动了一下坐的姿势
一九八三
品鉴:
先总写:昙花再开,即连夜不停的飘落堆积如高高的山崖,层层像羽毛。再写一次如雪崩开始的花开:如女体之直立,安静的等待,“破寸心而迸发的/这一声喊”,惊心动魄之美,唯“我”盲者听见:寸心如何震裂其五尺之躯的“颤颤花开……”花开只在瞬间,接着雪崩似的花落。昙花一生,只为这一刹那绽放极致的美——之后再用比写来“群山耸动/雪泻涔涔”。此诗的意义在于生命无常,是昙花的物性——于茫茫时空,人何尝不是转瞬即逝?因此,活着就要极度地绽放出自己的灿烂。
诗人郑愁予说过:“我的无常观即是对生命了悟后原生的气质,衍生的主题涵盖我大多数的篇章。构成了我山水诗、爱情诗、咏怀诗,在迥异的艺术形式后,沉潜着一个由同一气质的内层世界。这种“无常观”就体现在《昙花》《昙花再开》更为强烈。”
李天靖一稿于华师大
2016.10.8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当代诗人。台湾中兴大学毕业,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他的《错误》《水手刀》《残堡》《小小的岛》《情妇》《如雾起时》等诗,不仅令人着迷,而且使人陶醉。被称为"浪子诗人" "中国的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