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冯延巳读音是什么(写“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词人冯延巳,实际上是个马屁精)

说完温、韦,我们可以接着往下说,说说冯延巳。从晚唐走向五代十国了。

冯延巳(féng yán sì)这个名字,也有写作延已的,也有写成延己的,都是说的这个人,因为在旧时代,印刷术并不发达,很多时候是抄写,所以会写成别字,不管如何写,都是这个人。

简单说一下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又作延己、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现在的江苏扬州)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也是著名的大臣。曾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

(五代十国南唐的位置)

冯延己这个人,各种记载一般认为他的人品不好,所以我们现在从各种资料里都找不到他的画像。身在高位,对他的反面记载肯定会有,这一点很正常,也无从考证,但有两个明确的记载,说明至少他是比较会拍皇帝马屁的大臣。也稍稍可以说明一点他的人品与为官才能,这两件事都记载在马令的《南唐书·冯延巳传》里:

第一件事大略是:“先主李昪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叹息十天半月,一个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当今主上(李璟),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雄主。”这番话,细想让人发笑,这一方面足见冯延巳政治上的平庸荒唐,一方面已约略可见他的人品低下,媚主媚得乱七八糟;

第二件事是这样记载的:“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元宗就是南唐李中主李璟,这显然也有拍马屁之嫌,也大略可见冯氏人品,显然,冯延巳是个十足的马屁精。

但冯延巳的词却写得相当好,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冯延巳的这首《谒金门》,全词如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这还是闺怨诗,但冯延巳的这首闺怨词写得很有名,最有名的就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一句。为什么说这一句好呢?不仅仅因为它劈面而来,一句话就把春天的风景引入读者的脑海,画面感极强,突然风起了,风把池里的水吹皱了,更因为,这句诗是有象征性的,这吹皱的春水意象,还象征着望着这一池春水的贵妇,心也被这乍起的风搅乱了,乍起之风,还吹乱了思妇之心。

(乍起的风)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这位思春的少妇很闲,闲得无所事事,闲得发愁,于是她无精打采地逗着水中的鸳鸯玩,她漫不经心地将杏花放在手里揉搓着(挼,读ruó,意为揉搓)。

(诗意图)

逗鸳鸯,揉杏花很可能是下意识的,她有意无意地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实际上都反映出她内心的惆怅和空虚,为什么呢,鸳鸯是成双成对的,杏花正是春的使者,春天来了,男主人却还未回来,望着这一脉春水,一眼春景,她更加感到孤独、郁闷,所以接下来词人又写: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她斜倚着刻有斗鸭图案的栏杆,头上的玉搔头(玉簪)也因发髻的松散似乎就要坠落下来了。这是前面两句的补充,是思妇慵懒状态的强化。

(思妇的慵懒)

关于“斗鸭阑干”,争议很大,一说是栏杆上绘有斗鸭的图案,一说是她闲到了极致,看水中的斗鸭解闷。我们暂选第一说,因为无关宏旨,暂且不纠结这个细节了。

(词意图)

这首词的结局很精彩。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终日望君,每日迭望,当然说思念之深,每天都在盼望,思念之情不断加重加深,猛然抬头看到喜鹊的叫声,因为在中国古文化里,喜鹊是报喜的,她的精神顿时振奋了起来,她猜想,这大概是自己的丈夫就快要回来了,所以她“喜”。

这个结尾,照应了开头的风乍起,全词之中,思妇的情绪是“扬-抑-扬”的节奏,因为有了这些情绪上的波动和转折,才使这首词更具审美意味,“人贵直,文贵曲”,这是冯延巳的高明之处。

当然,冯延巳之所以在词史上有较重要的地位,很可能是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显然,他被人误认为他词中的阔大气象,但我们读这首词,却还不足以说他气象阔大,再读其他词,也不见更宏大的气象,因为他的词除了写离愁别恨、男欢女爱外,再不见其他内容。

王国维的论断,值得怀疑。能开北宋词风,又堂庑阔大的,该是那两个皇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