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元青花瓷器鉴别十五招(值得收藏))

青花,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青花缠枝花纹罐,明永乐,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元青花不断的刷新着陶瓷拍卖市场的成交记录,备受追捧!

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高44.8cm,直径5.7cm,底径13.2cm)

此件拍品在2011年11月25日澳门中信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创纪录的6.8544亿元成交!

鬼谷子下山图大罐

此件拍品于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得1568.8万英镑(不含佣金约合2.2807亿元人民币,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


在现实的圈子当中,许多资深行家和藏家都是通过眼学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以下总结了15个鉴定方法供各位参考:

1、大花大叶

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

“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故宫博物院藏

3、变形莲瓣边饰

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青花鱼莲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明洪武,故宫博物院藏

4、蕉叶纹

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

景德镇窑青花双凤纹玉壶春瓶,元,国家博物馆藏

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明洪武,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故宫博物院藏

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并沿袭至永宣。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明洪武,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

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明洪武,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元,故宫博物院藏

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橫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口沿描绘纹饰

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

青花蕉叶纹瓷觚,元,国家博物馆藏

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青花玉壶春瓶,明永乐,故宫博物院藏

9、上色方法

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局部

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

“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

10、硬中见柔

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元,故宫博物院藏

“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

11、器物的底部露胎

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

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

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青花鱼莲纹罐,元,故宫博物院藏

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小件胎体薄

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

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底,元,故宫博物院藏

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指印痕

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

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元,故宫博物院藏

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15、土蚀痕迹

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是窖藏的还是传世的,元青花终究会凝固住时光一些印迹,而不会泛出新东西类似的贼光。

来源:中国艺术品鉴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