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清明的由来和习俗(关于清明节的起源及习俗)

清明节(又称“光明节”)在阳历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从那时起,温度开始升高,降雨量增加,这表明这是春季犁耕和播种的关键时期。因此,该节日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不仅是季节性的象征,而且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也是对死者,春季郊游和其他活动表示敬意的一天。


起源

据说,清明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一个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476年)的人而命名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传统习俗

清明节是许多不同活动的时间,其中主要活动有扫墓,春游和放风筝。在过去的日子里,其他一些失落的习俗,例如,增加了无限的欢乐的在头上戴柳树枝和荡秋千。这是悲伤与幸福的结合。

清明节

清明节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清明节的名称由此而来。清理坟墓和用祭品向死者表示敬意是过去记住亲人的两个重要部分。清除坟墓周围的杂草,并添加新鲜的土壤以保护死者。死者最喜欢的食物和酒被拿来献给他们,还有像钱一样的纸。希望死者不缺少食物和金钱。
如今,随着埋葬的火化,这种习俗在城市中已大大简化。紧接着向死去的亲戚和革命烈士献花。无论如何表示尊重,都要向死者表达良好的祈祷。


春季郊游
不仅是纪念死者的一天,也是人们享受自己的时间的一天。3月,树木变绿,花儿开放,阳光明媚,自然界的一切都焕然一新。这是外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好时机。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唐朝(618-907),随后的每个朝代都可以追溯到今天。因此,在节日的一个月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游客。
春季郊游不仅为生活增添欢乐,而且促进身心健康。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假期期间,受到很多人的青睐的活动。风筝不仅在白天飞行,而且在晚上飞行。小灯笼绑在风筝或风筝的绳子上。当风筝在天上飞时,灯笼看起来就像是闪烁的星星,在夜晚为天空增添了独特的风景。在这一天中放风筝的特殊之处在于,人们在风筝在天上的时候就将线割开以使其自由放飞。据说这会带来好运,并且可以通过这样做消除疾病。
总而言之,清明节是一个独特的场合,将悲伤的眼泪与春天郊游的持续笑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