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也叫诏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皇帝颁发的文书,官员品级不同,发给他们的圣旨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的话,圣旨的颜色越是丰富,越是鲜艳则说明,这个官员的官衔非常的高。
圣旨均为卷轴形式,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十分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圣旨的宽度一般在33厘米左右,它的长度历代并没有硬性规定,长的可达5米,短的也有约两米。
“圣旨”在具体应用和形成文字时,可分为“制”、“诏”、“敕”、“谕”、“誥命”、“敕命”等类,应用时有着严格的区别。
制,又叫传制、宣制。汉代宫仪规定:“汉礼仪曰,天子称尊号曰皇帝,言曰制。”因此历代都以帝王之言为“制”。“制”主要用于国家大政,如科举的殿试、封官授爵的文书等,都以“制”的形式颁发。制文体例,首句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而后才是正文。
诏,又称诏书,而皇帝临终前所颁的诏书,则称“遗诏”或“哀诏”。《汉书·高祖纪》说:“如淳曰诏,告也。自秦汉以下,唯天子独称之。”《四库全书总目》也说:“考秦汉天子之语,皆谓之诏;宋以来以玺印颁天下之书,乃谓之诏。”由此可知,“诏”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颁布全国,使之家喻户晓,这就是“告”的意思;二是宋以后的诏,都必须钤以皇帝的玺印。诏主要用于朝廷大典,如皇帝登极即位或亲政、册立皇后、给太后上加尊号或徽号等。诏书行文体例,第一句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后才是正文。明清两代,诏书有两种形式,一为缮写加钤玺印后下发有关衙门的,一为以缮写式样交礼部刊刻印制而张布天下的。前一种要限期收回存档,后一种则存失不论。
敕、谕,又可合称为“敕谕”,或各加一“上”字,称作“上敕”、“上谕”。《段氏说文》里说:“敕,戒敕也。”因此“敕”主要用于训诫百官,以申明职守。“谕”主要用于皇帝对一些具体政务的“指示”。“敕”、“谕”原来都是古代文牍的名称,汉以后为帝王所专用,其他文书则不再称“敕”称“谕”了。
誥命、敕命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系文武官员或他们父母、妻子受封时,由朝廷授予的文件。据清代会典记载,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称作誥命,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封外藩、世爵承袭有代限者称作敕命,作用相同,使用等级有别。
圣旨的颜色丰富程度也是有讲究还是看官员的品级有多么的高,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的官衔越高。根据明清的定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颜色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
圣旨两边轴柄质地也是有讲究的,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而有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