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梵高之路”荷兰比利时深度游全攻略(17)——海牙之国际法院
小时候就听过说“国际法庭”,听说那里是处理国家与国家间纠纷的地方。那时候觉得它权力好大,竟能解决国家间的争端。慢慢长大了才了解,原来“国际法庭”其实应该叫做“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ICJ),法庭(courtroom)只是法院(court)的一个子组织。
“以正义求和平”的国际法院是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不在美国纽约的,而是在荷兰的海牙。所以这次到了海牙,小娘子当然也要到大名鼎鼎的国际法院转一圈。
国际法院就在这座叫作和平宫(Vredespaleis)的建筑内。和平宫占地七公顷,是1907至1913年间由被世人誉为“钢铁大王”、“美国慈善事业之父”的安德鲁斯·卡内基赠款为常设国际法院而建的。
法国建筑师路易·科多涅结合了古罗马和拜占庭建筑风格设计出来的和平宫感觉比荷兰国王在海牙的王宫还漂亮,灰色石板的房顶配着红砖、花岗岩和沙岩,以及80米高的钟楼让整个建筑物沉稳又庄严。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这个“世界法院”由15位法官主持,他们全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名额分配方式与安理会席位分配一致,即非洲3名,拉美2名,亚洲3名,东欧2名,西欧及其它国家(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5名,且不能有二位法官为同一国家的国民。法官由大会和安全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法官一旦当选,就不再代表本国政府,也不代表任何其他当局,更不能从事其他工作,而是完全独立的法官。
不过国际法院并不像小时候以为的那么有权力,它只根据国际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法律争端,一个国家如果不愿意就可以不参加诉讼,除非有特别的条约规定要求它参加。但一个国家一旦接受该法院的管辖权,就必须服从其裁判。
要想进入到和平宫内参观,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在官网预定,我们当时怕行程有变,没有预定,所以只能在外面看看。据说里面有各国捐献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品,象征各国协力缔造和平之意,我国送的是“和平碑”底座的大理石。
现今有192个国家为《国际法院规约》缔约国,我国也在其中。我国曾任国际法院法官的有徐谟、顾维钧、倪征燠、史久镛和薛捍勤。史久镛还曾于2003-2006年担任法院院长,是第一位任此职位的中国人。
和平宫的门口还有个纪念碑,据说外围这些石头来自192个缔约国。纪念碑里有个常年不熄的火种。
“和平宫”最初就是为常设国际仲裁法院所设立,也就是国际法院的前身,后来它还容纳了联合国海牙国际法院、常设仲裁法院、海牙国际法学院和庞大的国际法图书馆,因此海牙也被称为“国际法之都”。这在写这篇的时候还看到了一个好消息,国际海洋法法庭迎来第四位中国籍法官段洁龙。
转完一天回酒店后,突然发现一直陪伴我游世界的溜溜的照片不见了,急得连吃晚饭的心情都没有了。跑出去找也没找到,眼泪刷刷地掉。好在灵光一现,想着手机里有电子版,于是跑到酒店前台询问是否有可以打印?前台的漂亮妹妹看我急的样子连连说可以,而且可以免费帮我打,只是打印机是黑白的。这有什么关系,反正我的溜溜也是黑色的。一向觉得爱做生意的荷兰人比较冷漠,没想到还是挺热心的,悲伤的眼泪变成了感激,一直收不住。真心感谢你,漂亮的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