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王增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潘清蓉
食物匮乏、凭票供应的年代已渐渐远去,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却出现了肥胖问题。即使年轻人,不少人也囤着“一坨”小肚腩。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研究团队针对我国超44万成年人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近三成居民都是“大粗腰”。研究人员结合地域分布描绘出了我国的“粗腰地图”,粗腰人群呈现出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征。
腰粗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
肥胖主要分为腹型肥胖和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指腰腹部脂肪堆积较严重,内脏脂肪多,俗称苹果型身材,表现为“大粗腰”。全身性肥胖指全身脂肪均匀堆积,身体最粗的部位在臀部,也称梨型身材。上述研究采用的是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抽取了全国31个省、超过44万例代表性的人群,研究估计,我国18岁以上的居民中,有29.1%(2.778亿)的人是大粗腰,其中男性占28.6%(1.40亿),女性占29.6%(1.38亿)。
参与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增武说,全国肥胖调查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多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作衡量标准。这次调查以腰围为标准,可了解全国范围内人群内脏脂肪的沉积情况,研究中将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肥胖者(BMI≥28)中87.9%都是腹型肥胖,BMI正常(18.5~23.9)甚至消瘦的人(BMI<18.5),腹型肥胖的比例也分别占到7.9%和2.6%。
从地域上看,“大粗腰”的分布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东北、西南和东部地区的粗腰人群较多;中部、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相对较少。天津、西藏、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是“粗腰重灾区”,腹型肥胖率分别为52.3%、46.2%、45.0%、40.9%、40.5%和38.4%。腹型肥胖率最高的天津是最低的省份海南(10.4%)的5倍多。不过,有些相邻地区的腹型肥胖率也有差异。比如新疆的腹型肥胖率(35.3%)比相邻的西藏低10.9%;而河北的腹型肥胖率(35.5%)比临近的北京、天津分别低9.5%和16.8%。
美国的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美国20岁以上腹型肥胖人群占比为57.2%,虽然这一比例比我国的29.1%高很多,但英国《柳叶刀》和美国《保健事务》等杂志近年的数据都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增幅已超过美、英、澳大利亚等肥胖大国。王增武补充说,我国肥胖总人口数已位居世界第一,且增幅很大,十分令人担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的数据显示,1992~2015年,我国的肥胖率从3%上升到了12%,据此推断,全国腹型肥胖人数也在过去的20年里翻倍增长。
腰粗与冠心病、糖尿病及多种癌相关
这项研究显示,吸烟、饮酒、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都与腹型肥胖显著相关,55~64岁人群的腹型肥胖率最高。王增武说,天津、北京等腹型肥胖率高于周边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更发达,人们的食物以精、细、肥、腻等类型居多,且大部分人从事脑力劳动,体力活动少,摄入的总热量太多而消耗太少,这就直接导致了腹型肥胖。此外,传统的饮食观念也成为腰粗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东北地区和西藏。这些地方冬季漫长寒冷,以前的人们经常上山砍柴、干农活,为了保持体力,就会多吃些肉类来积蓄热量,喝些酒来刺激身体发热,进而御寒。如今,人们的身体活动越来越少,但这种饮食偏好延续至今,这致使很多人的热量储备过高。相比而言,同为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腹型肥胖仅在16%~25%之间,这与当地精致少食的传统饮食观念有关,再加上气候因素,人们被动出汗多,腰粗的较少。
“‘粗腰地图’的分布与各种慢性病的分布十分相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潘清蓉说,腹型肥胖比全身性肥胖更难减,且危害更大。全身性肥胖者的脂肪多在皮下,脂肪密度相对较低,通过运动比较容易消耗掉。但腹型肥胖者的内脏脂肪密度较高,难消耗,且他们体内的胆固醇、 甘油三酯含量更高,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更强。
有研究显示,腹型肥胖者比全身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6.6倍。美国《更年期》杂志显示,腰围≥85厘米的人患上冠心病的风险明显高于BMI>25的人。韩国嘉泉大学附属医院肥胖研究小组完成的最新研究显示,腰围与23种特定部位癌症存在相关性。研究人员表示,腰围越粗,内脏出现癌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最突出的是肾癌和甲状腺癌。与最小腰围组(女性≤68厘米,男性≤76厘米)相比,男女腰围超标者罹患肾癌的风险分别增加110%和91%;男女腰围超标者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会分别增加127%和62%。此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最新研究发现,在不考虑男方腰围的情况下,女性腰围超过88.6厘米(约2尺6),其夫妻双方生育能力下降23%~36%;女方腰围正常的情况下,男方腰围在94(约2尺8)~ 101.6厘米(约3尺)的夫妻,他们的受孕率降低50%。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也曾有报告称,腰围每增加1英寸(2.52厘米),患癌症的风险就增加8倍。
如何控制大粗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的肥胖率就以每十年增长1.5~2倍的趋势迅速增长,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相关疾病带来的负担和损失将是巨大的。”王增武说,我国正在实施“健康中国2030”的大战略,其中就有与控制肥胖相关的合理膳食行动和全民健身行动。我国也可借鉴一下腰围控制较好的日本的做法。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腰围超标者必须检查血糖、血压、血脂,若其中一项不合格,将被列入代谢综合征危险人群,两项不合格则为代谢综合征患者。这些人要在3个月内自行减肥;若减肥失败,必须接受饮食控制教育;再过6个月仍然超重,则要接受再教育或自动离职,企业也会跟着受罚。
除政府推动外,个人重视腰围控制最为关键,成年男性腰围应小于85厘米,女性应小于80厘米。第一,升级饮食观念。地处高寒地区的人们,特别要注意减少肉类和酒精的摄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对喜欢的食物要有所节制,减少加工和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第二,创造机会运动。饭后最好站立或散步30分钟,平时要有意识地创造运动的机会,比如走路、骑车上下班。
潘清蓉说,减脂是全身性的,不会只减腰围,在将BMI维持在18.5~23.9区间的基础上,加适当的腹部运动可起到收腹塑形效果。推荐大家做一种HIIT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即多种徒手训练组合,比如高抬腿跑、原地开合跳、深蹲跳、两脚交替箭步蹲、深蹲、平板支撑等,每组动作做1分钟,间歇20秒,做两三组循环后再换另一组动作,每次只要坚持训练20分钟以上就会起到效果。需注意,每周减重不应超过1~2公斤,体重下降太快不仅影响健康,还容易反弹。对于重度肥胖患者,除了生活方式干预,还可考虑药物治疗和手术减重。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可优先选择兼具降体重作用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
本期编辑 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