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中国的贝多芬”,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就是他创作的。他一生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可惜的现留存的只有六首了。此人,就是阿炳。
1893年,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原名华彦钧,是道士华清和的私生子,从小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四岁那年,母亲受不住世俗歧视的眼光,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被交给同族的婶母抚养。
1901年,阿炳回到父亲身边,叫父亲为“师父”,在三清殿道观雷尊殿当小道士,并开始念私塾。因父亲精通各种乐器,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鼓、笛、二胡等乐器。父亲待他极为严苛,学习笛子时,父亲不仅要他迎着风口吹,还在笛尾上挂了一个铁圈,以增强阿炳的腕力,后直接换成了秤砣。在父亲的指导下,12岁的他已经能演奏多种乐器,经常参加诵经、奏乐等活动。
1910年,阿炳正式开始参加道教音乐吹奏。长得一表人才的他,还有一副好嗓子,一出道就在无锡道教音乐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被人们称为“小天师”,这与他几年来的勤学苦练分不开。他一边演出,一边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苦心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
上天对这个音乐天才是不公的,25岁那年,父亲去世,阿炳继为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父亲临终前,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先前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没想到自己却是私生子,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由于交友不慎,他开始染上了鸦片,还嫖妓。阿炳不幸染上了梅毒,导致双目失明,从而丧失了对道观的控制权。
不久,族人安排江阴农村一个叫董彩娣的寡妇,来照顾阿炳的起居生活。阿炳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因失明无法参加法事劳动,只好在街头卖艺以维持生计。自此,一个以“瞎子阿炳”文明的创作型民间艺人诞生了。期间,他创作出了最为动人的乐曲——《二泉映月》。1929年,阿炳和董彩娣结婚了。
无锡沦陷后,阿炳和妻子一起回到江阴老家避难。没过多久,他们俩就去了上海,阿炳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他创作了一首名叫《听松》的二胡独奏曲,作品中表达了他不愿做亡国奴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
1939年,阿炳回到无锡,重操旧业。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眼睛看不见,上午就到茶馆从其他人口中获取各种新闻,回到家后构思创作。下午,他就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晚上,他就在街上拉二胡,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所以,阿炳过得很艰难。
1947年,阿炳患上肺病,卧床吐血,无法上街卖艺,只能在家以修理胡琴为生,艰难度日。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了新生。次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以及《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然而,阿炳还来不及赢得人们的鲜花掌声,就在12月4日那天病逝了,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57岁。他去世后,被葬在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