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臾(zhuān yú)国,周时子爵小国,在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一带,是《左传》中记载的周朝“四大风姓”(任、宿、须句、颛臾)之国中最弱小的一个。颛臾国跟任国(今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宿国(今山东东平县东)、须句国(今山东东平县以南)一样,也要负责对太暤和济水之神的祭祀,因地处东蒙山,因此,颛臾国还要兼带祭祀东蒙山神的义务。东蒙山,山东继泰山之后的第二大圣山,古代也叫蒙山或东山,因处于鲁国的东部,故名。孟子曾曰:“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登太山(泰山)而小天下。”东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部,据说《易经》第四卦“蒙卦”即是根据蒙山而来。
颛臾国是夏商古国,曾经也一度辉煌过,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有“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妺嬉何肆,汤何殛焉?”的记述,意思是夏桀攻打蒙山,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妺喜是那么的恣肆淫虐,且看商汤怎样将夏桀诛杀。“妹喜”是应该是颛臾国人,夏桀在攻打蒙山时看到两个美女就忘记打仗了,最后因为这两个美女而亡国。这里要说夏桀攻打蒙山,说明颛臾国在夏朝的势力是不容小觑的。
颛臾国在西周时重封,为鲁国附属国,整个春秋初中期倒过得安安稳稳,到了春秋晚期,由于鲁国国内政权分化,国君的权力一落千丈,卿大夫的势力随之崛起。到了鲁哀公时期,国家政权基本已掌握在“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之首的季孙氏手里。当时费邑(今费县一带)是鲁国季康子的私邑,季康子想要扩大地盘,便打起了附近西北部颛臾国的主意。
《论语-季氏》记载“季氏将伐颛臾。”意思是季康子将要攻打颛臾国。这件事是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和子路报告给孔子的,因为冉有和子路当时在季氏府中任职。孔子听了大为光火,一向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孔子怎能容忍这样的事?况且孔子认为颛臾国是当初周王钦定的祭祀东蒙之神的国家,如今已成鲁国附庸,顺从鲁国管辖,规规矩矩,为什么要去攻打他呢?冉有和子路只得如实向老师交待,其实他们也疾力反对,但身卑职微,没有说话的权力。孔子教育他们说:“周任有言:尽自身能力去担负职位的需要,若无法胜任这个职位,便自行辞职,没必要赖着。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是君子所为。”最后孔子道出了自己的忧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也是成语“祸起萧墙”的来历。
季孙氏到底有没有攻打颛臾国,史书并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冉有和子路是没办法阻止季孙氏的,估计是出兵了。据后世的一些县志记载,说是季孙氏攻打颛臾国,但没有攻下,只好不了了之。颛臾国最后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被齐国兼并。
据说颛臾国亡国后,东蒙之神无法祭祀,国人便以东蒙为氏,以示纪念,后来便形成蒙姓,认为战国末年蒙氏三代秦国将领蒙骜、蒙武、蒙恬系出自颛臾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