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或许人们对三国中的曹魏和蜀汉印象比较深,曹魏从汉献帝刘协手中继承正朔;蜀汉则是后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孙权常常被视为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国君,江东集团还做过背刺盟友的举动,导致关羽战死,《隆中对》破产,孙刘两家决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机会。所以在这三个政权中,东吴的人气是最低迷的。其实江东集团中也有很多璀璨的历史人物,最为著名的当属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并称为“东吴四英杰”。下面小编就简单聊一聊“东吴四英杰”时期,江东集团的扩张战略。
在“东吴四英杰”,甚至是整个东吴中,周瑜恐怕是人气最高的人物。周瑜和东吴二代目孙策是总角之交,早就跟随孙策开创江东基业。但小编还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战”之后,孙刘联军进行反攻的阶段。
“赤壁之战”过后,曹操无力继续南下,不得不放弃荆州,采取防守的态势。此时荆州被三家分割,刘备拥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曹操拥有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孙权拥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长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荆襄七郡大致上是这样划分的。
孙刘两家的重中之重,是从曹操的手中夺取南郡。因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进攻襄、樊,继而威胁宛城、洛阳、许昌;又是西向进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处于长江上游,对扬州的威胁也很大。所以南郡对于孙刘联军来说是必争之地。为此关羽活动于江陵(属南郡)以北,抵挡来自襄阳、当阳甚至汝南方向的援军,周瑜则作为主将,在正面战场上强攻曹仁,最后成功拿下江陵。
对刘备的压制
江陵到手以后,孙刘联军可以说是大有可为之处。但两家终究不是一家,对南郡以及荆州的其他州郡的划分是一个问题。在“赤壁之战”中刘备一方同样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时,不但关羽断绝北道,张飞也在正面战场上受周瑜的驱使。所以刘备有底气向周瑜讨价还价。
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注《江表传》的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从权借荆州数郡。”
这个南岸地就是后来傅士仁镇守的公安。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数郡”,可能就是孙权所掌握的武陵、长沙等地。相应的刘备在江夏的地盘也交割给孙权。这次对荆州的重新划分之后,孙刘两家的地盘相对明朗起来,孙权占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刘备占一部分南郡以及“荆南四郡”。虽然刘备的地盘很大,但并不占优。不是各州郡的经济、人口区别问题,而是在战略上的问题。此时由于周瑜在江陵,刘备无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对》成为一纸空谈。
周瑜对刘备的态度也很忌惮。曾经向孙权提议,将刘备诱入吴地,然后再用丰厚的物质迷惑刘备,消磨其志气;继而以刘备要挟其部众,彻底吃掉刘备的势力。但孙权没有听从。
西进战略
周瑜占据江陵,等于掌握对益州的主动权。诸葛亮、刘备、庞统等人能够看到益州的巨大价值,周瑜没有理由看不到。当时曹操新败,将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这个机会,向孙权提出西进益州的战略。其计划如下:
周瑜与孙瑜(有一点小争议,《三国志》中记载周瑜“乞与奋威俱进取蜀”,但此时孙瑜还没有受封奋威将军)从江陵进攻西川的刘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并张鲁,占据汉中平原;之后留孙瑜镇守益州,与盘踞在关中地区的马超结好;最后周瑜回江陵北上进攻襄阳。
这样一来,孙权独占长江天险,在荆州有汉水作为屏障;在益州有汉中承担防御职能。孙权的选择有很多,可以从荆州北上进攻宛、洛、许昌;可以从扬州北上进攻淮南;还可以南下吞并刘备的势力,继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孙权按照先强后弱的原则,先攻打下刘备、士燮,那么孙权就拥有扬州、荆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与北方的军阀划江而治。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二分之计”。
从周瑜的西进战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刘备的忌惮和压制。小编以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后,周瑜大概率先对刘备下手,然后才图谋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这个西进战略也被搁置起来。
相对于周瑜而言,鲁肃这个历史人物的争议性很大。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大战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孙刘联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础;有人认为他借荆州的战略使刘备做大,还导致东吴永远失去入蜀的机会。相对于周瑜、吕蒙而言,鲁肃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一个鸽派,但并非《三国演义》中的“老好人”。小编暂且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赤壁之战”前的《榻上策》
一直以来,诸葛亮的《隆中对》被人津津乐道,其实当时很多谋士都有类似的战略。比如鲁肃提出的《榻上策》。不过近年来网络上有一种声音,将《榻上策》视作与《隆中对》相同的高度,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无论是具体规划,还是实践程度,《隆中对》都远非《榻上策》可比。但这并不能说明鲁肃个人的智计劣于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内容很简单:一是少参与北方的纷争,守江东自保;二是击败黄祖取得江夏;三是进攻刘表取得荆州,全据长江天险。至于后面的“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小编个人觉得这是讨孙权的欢心,并不是鲁肃的本意。鲁肃的提议得到孙权的认可,此后一段时间江东集团的两个重要任务就是进攻黄祖、平复山越。终于击败黄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后,又遇到了改变许多人命运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盟
我们可以看到鲁肃和周瑜中间一个较大的分歧就是在刘备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刘备,扩充自己的实力;鲁肃是希望扶植刘备,削弱曹操的实力。曹操击败袁绍、远征乌桓、初定关中,下一步必然要对荆、扬下手。时逢刘表去世,鲁肃劝孙权主动联合刘备抵御曹操。不过从鲁肃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鲁肃还是将荆州视为江东集团所有,对刘备的联合也要占据主动地位。
三、“赤壁之战”后扶植刘备
前文已经提到,“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家瓜分荆州。刘备又从孙权处借取一部分荆州。这件事就是鲁肃劝说孙权的结果。当然这件事也不值得大书特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周瑜去世之后,鲁肃将江陵也借给了刘备。这才是刘备一飞冲天的契机。拥有江陵之后,刘备终于打通入蜀的大门,也拥有了北伐的一个发力点。
关于借江陵这件事,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猜测。《三国志·吴书·步骘传》中记载,孙权在建安十五年派遣步骘进入交州,担任交州刺史;《水经注》中的记载则是建安十六年。而建安十六年也正是刘备入蜀的时间。步骘进入交州要经过零陵,零陵是刘备的地盘,苍梧(属交州)太守吴巨(与刘备关系不错)亲自到零陵迎接步骘,然后接入交州。所以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借江陵的背后还存在一种交易,即刘备放弃对交州的争夺,孙刘两家一取西川,一尽南海,互不冲突。
扶植刘备的好处就是给曹操树立了强大的敌人,共同分担北方的压力;弊处则是去世入蜀的机会。孙权曾经想绕过刘备进攻刘璋,但终究不能成功,为刘备所挡。总的来说,鲁肃一方面促成了蜀汉,得以在西线关中地区牵扯曹魏的兵力,但同时也失去向西进取的机会,并且还要承受来自刘备的威胁。
四、单刀赴会,“湘水之盟”
刘备没有取得益州的时候,力量比较弱小,于是鲁肃进行扶植,并且尽量与之交好。当时关羽镇守在南郡,鲁肃镇守在汉昌郡(孙权由长沙郡划分出来,并未交给刘备)。当时双方在边境多有摩擦,鲁肃则“常以欢好抚之”,小心维护两家的关系。
后来刘备取得西川,拥有一定的实力,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当然拒绝,于是孙权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让长沙、零陵、桂阳,刘备又不同意。于是孙权派吕蒙袭取三郡,刘备率军驻扎在公安,派关羽讨还三郡。关羽与鲁肃对峙在长沙郡益阳县,稍有不慎就可能提前引发孙刘两家关于荆州归属的战争。
鲁肃虽然不满刘备的行为,但三郡已经到手,他也不想继续扩大事端。于是鲁肃邀请关羽“单刀赴会”,怒斥刘备的所作所为。关羽惭愧不能答。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鲁肃的态度较之前强硬了很多,但仍然不想通过战争手段解决与刘备的纷争。当然刘备也不可能因为道德上的束缚而放弃三郡,但此时曹操已经进逼汉中,汉中对于益州来说至关重要,刘备只好与孙权签订盟约,以湘水为界,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归刘备;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刘备迅速回益州坐镇。
鲁肃去世后,吕蒙继承其部曲,担任汉昌太守,屯兵陆口与关羽相拒。鲁肃的扩张战略是放弃西方,专心进攻淮南;吕蒙则恰恰相反。
暂弃徐州,先取荆州
吕蒙认为江东集团的首要目标并非北方,而是荆州。孙权曾经想进攻徐州,但吕蒙认为,徐州地势开阔,有利于曹操的骑兵作战。即便在进攻中获胜,占领城池,也难以长久坚守。相较之下,荆州才是更为重要的地方。因为荆州与扬州共同依仗长江,且荆州在扬州上游,顺流直下威胁巨大;如江陵、襄阳、夏口更是战略要地,孙权只占其中之一。如果荆州不在自己手中,在扬州的孙权可以说是寝食难安。
吕蒙为孙权制定的计划为:攻取荆州,以孙皎镇守江陵;潘璋守白帝;蒋钦以水兵一万巡游长江;吕蒙自己北上攻取襄阳。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周瑜、鲁肃、吕蒙,他们最理想的计划都是全据长江,北依汉水,同时占据襄阳、江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比较有利,进可图谋中原,退可屏障荆州。但遗憾的是,从始至终襄阳一直没能划入东吴的势力范围。
背刺关羽,孙刘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北伐襄、樊。这对江东集团来说,既是一个威胁,又是一个机会。威胁在于,如果关羽拿下襄阳、樊城,那么刘备很有可能先对孙权动手,由襄阳、江陵合击夏口,继而进攻扬州。这并非没有可能;而机会在于,江东集团终于可以趁南郡防御空虚,偷袭关羽,完成全据长江、继而北伐襄阳的野心。
而提议和执行这一计划的人正是吕蒙。从过程上来看,吕蒙先是装病麻痹关羽;“白衣渡江”秘密来到公安城下;兵不血刃劝降傅士仁(公安)和糜芳(江陵);厚待荆州百姓,使关羽的部队失去战心。无论哪一个步骤都做得非常漂亮,堪称战术上的大师。有人认为吕蒙偷袭荆州鼠目寸光,但小编认为,偷袭荆州对于江东集团来说是最优选择。吕蒙无论是从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没有问题。指责吕蒙的人无疑是站在刘备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而忽略了孙权的利益诉求。
在《三国志》中,陆逊和诸葛亮同为作为臣子单独列传的人物。陆逊作为主帅,为东吴打胜两次重要的战役,一次是“夷陵之战”,击破破刘备四十座连营,大批蜀汉将士战死;一次是“石亭之战”,大破曹魏大司马曹休,斩获以万计。这两次战役前者作为三国“三大战役”(其实小编是不认可的,“荆州之战”比“夷陵之战”更为重要),使孙权彻底消化掉荆州,基本奠定三国形势;后者令孙权积累巨大名望,于次年称帝自立。可以说陆逊为孙权立下大功。
陆逊“偏安”的印象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并列为“东吴四英杰”,其中陆逊给人的感觉非常不同。周瑜、鲁肃、吕蒙给人的感觉更加锐意进取,而陆逊则相对保守。这种感觉在“夷陵之战”与“石亭之战”中都能够看出来。
“夷陵之战”:陆逊击溃刘备,刘备向益州疯狂逃窜,最后驻守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人认为,这正是入蜀侵吞益州的好机会,希望继续进攻白帝,陆逊、朱然、骆统则劝孙权防备曹魏的进攻。事实证明,陆逊的谨慎是正确的。
“石亭之战”:在“石亭之战”中周鲂断发投降,诱惑曹休进攻皖城响应。陆逊、朱桓、全琮率军九万以上,在石亭击溃曹休的十万大军。在战役打响之前,朱桓曾经提议由一万人提前埋伏在夹石、挂车小道,断绝曹休归路,意图大量歼灭曹魏军队,然后趁势进攻寿春。但陆逊否定了这个提议(最后孙权还是派人抄后路了,但曹休被协同伐吴的贾逵所救)。
从这两次战役中可以看到,陆逊在作战时性格是比较谨慎保守的,而且这两次战役都是防御战,陆逊主动北伐的战果其实并不算太辉煌。
关于陆逊的一点猜测
东吴政权中可以分为三个派系,即从江北而来的淮泗集团、孙氏宗亲以及江东士族(很像是丢了荆州后的蜀汉)。在“东吴四英杰”中,周瑜、鲁肃、吕蒙都是淮泗集团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江东没有太多根基,所以格局相对于江东士族来说更为广阔一些;而陆逊出自“吴郡四姓”中的陆氏,属于江东士族。这样的人物首先考虑的或许是家族在江东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北伐的方面看上去并没有淮泗集团那样积极。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可能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经过“夷陵之战”之后,三国的形势相对固化,孙刘两家又重归于好。陆逊所处的时代并不如前三者那样复杂。此时除了辽东、日本这种看上去就很不靠谱的进攻方向,孙权扩张的方向无外乎淮南和襄樊。而在曹魏和东吴的战争当中,进攻方往往难以取胜。所以陆逊在北伐建树不多不能武断地归为江东士族偏安一隅的心理。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虽然各自理念不同,但都为江东立下大功,取得“赤壁之战”、“南郡之战”、“皖城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石亭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堪称东吴的肱股之臣。这四个人基本上也贯穿孙权开创基业的过程。陆逊晚年时期,东吴发生巨大内斗“二宫之争”,陆逊就是卷入其中而死。其后孙权立少子孙亮为储。其结果导致东吴主少国疑、政变频生、诸葛恪、孙峻、孙綝先后先后掌权,东吴长期处于政治黑暗的境况中。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小编有机会再为大家介绍。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