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是妥协,是投降。中国之所以这么窝囊,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了!”
这句台词出自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主要讲的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却眼睁睁地看着青岛拱手让给日本人。
胡适却认为,北京已经成为政治漩涡的中心,应该把北京大学搬到上海,这样才能潜心搞研究。陈独秀用学生代表郭心刚,烘托出胡适的窝囊。
在《觉醒年代》中,郭心刚这个角色的戏份颇重。郭心刚曾经被日本学生欺负,又在北大课堂上与胡适辩论。后来听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郭心刚一夜白头,参加五四运动时栽倒吐血。
最终,眼看着中国的领土像是一块大蛋糕,四分五裂送给其他国家,这让郭心刚心力憔悴,再也支撑不住,一口鲜血长喷而出,倒地不起,从此与恋人白兰,天人永别!
那么,《觉醒年代》中的郭心刚,是否有历史原型可供对照?
倘若郭心刚是有历史原型,编剧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有没有加入一些影视化的比喻手法?还是原原本本沿用郭心刚的历史原型呢?
郭心刚是有历史原型的,真实历史上的郭心刚,名叫郭钦光。他不是山东人,而是出生于今天的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龙马乡。他的父亲也不是军官,只是一个普通农民。
据资料显示,郭钦光出生于1896年,少时家贫,无钱上学。因为聪颖机敏,能说会道,父亲和长兄下定决心,每日辛苦劳作,供郭钦光念书上学,只盼他早日出人头地。
郭钦光没有辜负家人所托,于1913年考入广州初等师范学校。1917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郭钦光就读于广东省初级师范学校时,周围的大部分同学、老师都受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熏陶。加上广东又是中国革命的起源地,在耳濡目染之下,郭钦光的思想不自觉间受到了影响。
1915年,袁世凯谋划称帝,与日本签订了著名的《二十一条》,陈独秀随即发起新文化运动。
为了反对袁世凯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郭钦光在广东师范学校组织起了学生运动,他还联合其他学校召开著名的“国耻大会”。会上,郭钦光慷慨陈词,向全体师生痛诉北洋政府的不作为,又惋惜时局多舛。
言辞激烈处,郭钦光竟当场吐血。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家高声呼喊革命口号。从大会的进程来看,郭钦光的目的达到了。原先许多对革命不甚了解的同学,也纷纷加入到了革命队伍。
只不过,刚刚年满19周岁的郭钦光因为长时间的劳累,加上精神过度集中,导致身体受损,落下病根。
1917年,郭钦光来到北京大学预科班读书。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包括校长蔡元培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或发起者。
郭钦光就是因为仰慕这些人,才加入其中,他在思想上又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1919年5月4日下午,因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任中国政府的不作为。欧美列强为了息事宁人,将青岛包括胶州湾的一大片出海港口,全部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这则消息一出,全中国为之震动,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京十三所学校,组织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郭钦光当时身患肺病,且病情非常严重,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可他不愿错过这次机会,强撑病体,与北大的同学们一起加入到了游行队伍中。
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从天安门出发,原本想冲进外交部家属楼,找到卖国贼曹汝霖,让他当面解释个所以然。
曹汝霖不肯善罢甘休,他命令身边的卫兵殴打这些学生,还让军警逮捕了32名示威活动的头目,且拒不放人。
这件事情深深刺激到了郭钦光,郭钦光觉得学生们游行是爱国之举,曹汝霖本就是人人痛骂的卖国贼。北洋政府不懂得据理力争,才将青岛拱手送给日本人。
再怎么着,曹汝霖都不应该将爱国学生抓起来,更不能拒不放人。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得郭钦光的身体再度受到刺激,当即倒地,呕血不止。
同学们见状,赶紧将郭钦光送到法国医院抢救,郭钦光被送到医院时,已奄奄一息,自知时日无多。过了三天,郭钦光的身体始终未见好转。
这三天里,郭钦光最关心的就是被捕的学生有没有释放?北洋政府有没有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时的北洋政府已经腐朽到了极点,莫说三天,就是三个月、三年,恐怕这几件事情还是无法解决。
当郭心刚得知学生们没有被释放,北洋政府继续“和稀泥”,他愈发感到失望,又开始吐血不止。
1919年5月7日,郭钦光因病去世,享年24岁。郭钦光也是“五四”运动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牺牲的学生。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听闻郭心刚去世,当即亲笔写下一副挽联:“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我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表达了对痛失革命战友郭心刚的惋惜之情。
郭钦光的事迹在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悲愤的情绪在学子们心中蔓延,全囯各地的学校纷纷举办追悼会,悼念郭钦光。
1919年5月12日,天津市中等以上的学校,组织了一千多人在河北公园举行追悼会,悼念郭钦光。5月18日,北京市中等以上的学校组织五千多人在北京大学集体悼念郭钦光。
5月20日,郭钦光家乡的学生们在罗峰高小举行追悼会悼念郭钦光。5月26日,广州市中等以上学校组织学生在高等师范学校举行追悼会悼念郭钦光……
追悼会期间,北大学生许德珩激情地说道:“我们今日追悼郭君,实际是追悼我们自己,因为郭君未了之事业,全凭我们继行其志啊!”
学生孟成宪认为,害死郭钦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人,于是将自己所戴的东洋草帽扯下,撕得粉碎,扔到地上。
其他学生中戴东洋草帽者都一一效仿,顷刻间,空中,地上皆是东洋草帽残片,学生们开始集体抵制日货。(电影《1921》中,由黄轩扮演的李达也是因为这个影响,抵制日货)
介绍完了历史上的郭钦光,再来着重分析下电视剧里的郭心刚,与他的历史原型郭钦光有何不同之处?
电视剧里,郭心刚乃山东人,他的父亲是山东登州总兵麾下的一名将领,当时守卫即墨县城。这一点和历史上的郭钦光原型,有很大的出入。
前面我们讲到,郭钦光是海南文昌市人,父亲也不是军官,只是一介农民,家中条件贫困。电视剧里的郭心刚,生活条件比其他同学好上不少,还能自费去日本留学,从这点上来看,郭心刚家里的条件,应该不会特别差。
其次,历史上的郭钦光早已娶妻生子。我们如今只知道郭钦光的妻子是他同乡,姓陈,为郭钦光生下了孩子。
在《觉醒年代》中,编剧为郭心刚刻意安排了一个恋人,名叫白兰。相信这个角色应该是人为杜撰的,没有任何历史原型。
最后一点,在《觉醒年代》第27集中,郭心刚一夜未归,独自坐在河边,面容憔悴。当他的女朋友白兰和同学邓中夏找到他时发现,原本英俊帅气的郭心刚,竟然一夜白了头。
这个桥段在历史上应该不可能会出现,至少从现存的郭钦光照片来看,他本人头发还是比较乌黑光亮的。
(现代科学证实,长出来的头发是死去的角质蛋白,不含神经和血液。“一夜白头”更多的可能是面容憔悴给他人带来的印象,或者不梳洗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染发是不可能一夜白头的)
说到这里,相信有不少人会好奇,为何《觉醒年代》的编剧不直接沿用郭钦光的相关事迹,而要塑造一个郭心刚的角色,还对这个人物进行改造?
之所以编剧会改变郭心刚的出身,就是因为郭心刚这个角色,其实是好几个人的历史原型的混合。
相反,把郭心刚的出身改为总兵将领之子,更能凸显出100年前的学生们是如何爱国,身体力行地想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的壮烈事迹。
同学们可以将郭心刚看作是历史上虚构的独立角色,从严格意义上讲,郭心刚的父亲只是总兵的手下,后来已经卸甲归田。郭心刚就是农民阶级出身,在这一点上,大家不用过分纠结。
其次,编剧将郭心刚的原籍从海南改为山东,也是为了凸显出当时青岛的遭遇。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就是把山东大片区被划为“日占区”。
编剧把郭心刚改为山东人,这是非常合理且成功的改编。古人云:“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关,父志子承,民族复兴是一条漫长坎坷的道路。
郭心刚的父亲本是山东当地一位守将,却因国力孱弱,无力保卫家乡,至此仍告诫郭心刚一定要光复河山。
所以将郭心刚改为山东籍之后,也能表达出一个郭心刚倒下,还有千千万万个郭心刚继续前行。这就是所谓的革命之火,成燎原之势,终不退却的道理。
而将郭心刚改变出身之后,编剧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让他能去日本留学。郭心刚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后,还当面和陈独秀进行辩论。激化了剧中主要人物的矛盾,也为后来对二人心心相惜,走向合作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再者,郭心刚是剧情的主要人物,他又是北大学生,一生不可能那么平顺。他需要与其他人发生过矛盾和争执,这样才会使得观众更加记住他,这也是非常常见的影视化表现手法。
至于为何编剧要给郭心刚安排一个不存在的女朋友白兰?主要还是为了烘托出郭心刚这个英雄人物,有血有肉。
这就好比陈延年与红颜知己柳眉一样,大家都是普通人,有血有肉,也有真实的感情表露。只不过为了拯救中国,他们斩断情丝,将毕生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与人民。
《觉醒年代》中,郭心刚这个角色的确与历史原型有所出入,但是编剧改编得非常巧妙,让许多观众都了解到了那段历史。
倘若编剧直接沿用郭钦光的历史原型,不明就里的观众朋友,会觉得剧情中突然出现一个一夜白头的青年学生,而感到突兀。
但是编剧进行改编后,将郭心刚和其父亲的事情联系了起来,就会让大家觉得这段剧情很合理。《觉醒年代》是一部文学影视作品,也是一部献礼剧,肯定是要有一些人为杜撰的因素。
如果非要较真,历史上的陈独秀于“五四”运动之前就已经秃头。而扮演陈独秀的演员于和伟却是风流倜傥,满头秀发。
那我们是不是要让于和伟剃光头发或者戴上假头套,才来扮演陈独秀呢?这根本就不是一件值得较真的事情。
个人觉得,《觉醒年代》的编剧对郭心刚这个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总归来说,郭心刚这个角色是《觉醒年代》里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忧国忧民,多次参与示威活动,尽可能地让周围人知道革命的真理,为组织吸纳更多的上进青年。
然而,郭心刚听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山东即将不保,他独坐河边,忧懑满腹,一夜白了头。
他割破手指,用鲜血书写“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拖着病体参加五四运动,结果肺病发作,吐血不止,郁郁而亡。
无论是郭心刚还是陈独秀、李大钊,他们都曾为找寻民族救亡图存的真理而艰苦奋斗。这些革命英雄注定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