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水南水北重重柳下一句是什么(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的生活)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人们对王安石的研究评价多着眼于他在宋神宗熙宁、元丰间的变法进行探讨,评论其是非得失,但对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的生活状况,却多有疏忽,或置之不论。

王安石纪念馆

其实,王安石的晚年生活却能折射出他对现实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社会以及个人修养的认识。

王安石自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以使相判江宁府离开都城开封到江南的金陵(今南京市),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

到任后,即纳节辞去官衔,累表恳求退禄宫观。他筑居舍于白门(亦称横塘),此地离城七里,去蒋山(晋代宰相谢安旧居地)亦七里,故有半山之称。他闲居时,修改《三经新义》,进《字说》,著《洪范传》,把他一生的学术探讨作一集结,用以垂世立教。

除了著书立说外,王安石平日里亦多与士人、僧道交游,作文、吟诗,或与友人相互唱和。其所作诗则归于自然,归于清寂,颇有悠然见南山之志。平日他亦好出游访友,跨一条驴,跟几个随从僮仆,游寺庙,踏青郊野。有时想到要进城,则乘小船,泛湖沿河,缓缓以行,未尝乘马坐轿摆出大官的模样。人们根本想不到一名跨驴或乘船的老人就是昔日权倾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王安石所居之地,则在城郊之外,四野荒渺,人烟稀少,所居简便实用,仅能避风雨,又不设围墙,无高楼大厦的阔气。元丰末年,王安石得病,还把此宅舍捐献给寺院(即半山报宁禅寺),所卖田地则施舍给寺院做功德。自己则在城中租屋以居,犹如平民百姓样地过着平淡的生活。

半山园王安石故居

王安石晚年的诗,精確清丽,摆脱了世俗的烟火气,归于自然,清寂无为,兹略举数则,藉以了解其旨趣。

《北山》诗:“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后二句对得很工整,读起来很自然,“细数”、“缓寻”既烘托了萧散旷逸、从容不迫的神态,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生动的意象,以平易的语言表现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

《钟山即事》诗:“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南浦》诗之一:“南浦随花去,四周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庚申》诗:“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后元丰行》:“吴儿蹋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即事》诗其一:“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其二:“云从心中来,还向无心去。无心无处觅,莫觅无心处。”这当是他谈禅说空在心灵上的写照。

宋神宗

元丰八年三月,正处于壮年的神宗皇帝驾崩,年仅三十八岁。紧接着元祐太后召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入相。司马光上台后便很快尽废新法。这一年时间世事的变化极大,令人难以意料。居住在金陵的王安石眼见一生事业付诸东流水,觉得人生在世已没有什么值得留恋,就在元祐元年四月,他六十六岁时辞世,随着一生与他有知遇之恩的旧主神宗皇帝到另一个世界去,起初配享庙堂,后来又被撤去。他留给后人有震世之名,除此之外,便是数不尽的褒贬评论。

王安石雕塑

其实,在北宋王朝,重文轻武,文人地位很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可以说是十足的学霸。年龄稍大后,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王安石平时可以说废寝忘食,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王安石后来在几个地方都做过地方官,所到之处政绩突出,受到人民的爱戴。北宋政府多次征召王安石到京城任官,但王安石不甘于只做平庸的官吏,多次予以拒绝。后看到宋朝积贫积弱的现实,朝廷中豢养了大量冗官,而普通百姓生活非常贫穷,甚至爆发反政府的起义。王安石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上书朝廷,提出变法建议,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入朝拜相。

王安石画像

但是,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用人失误,变法最后失败。变法最致命的,其实就是文彦博的一句实在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管你王安石这么变到底为什么?管你能不能富国强兵?动了我们的利益那就跟你玩命!以这句话说,一辈子“自讨苦吃”的王安石,这次选的却是一条与天下利益集团为敌的孤军奋战之路。比起战国年间的商鞅,明朝年间的张居正,同为改革家,他最压力山大。

王安石变法虽然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两人也公开进行过论战,但在私下与司马光、包拯等志趣相投,私人关系很好。

后来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当时人们认为王安石:“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宋代黄庭坚也评价王安石:“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当为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