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追寻
——《诗经·秦风·蒹葭》解析
北郭先生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翻译
水上芦花白茫茫,芦上秋露已成霜。我所思慕那女子,却在河水另一方。溯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阻隔且漫长。溯流而上追寻她,而她似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称萋萋,日头未高露未晞。我所思慕那女子,与我相望在水西。溯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阻隔且岖崎。溯流而上追寻她,而她似在水中坻。
芦苇丛生称采采,天未晌午露未已。我所思慕那女子,对岸徜徉欲何之。溯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阻隔且迂曲。溯流而上追寻她,而她似在水中沚。
二、字词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苍苍,芦花苍白。萋萋,芦苇茂盛。采采,芦苇丛生。蒹葭,芦苇。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为,变为。晞,读xī,晒干。已,止。
所谓伊人。所思慕的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方,水的另一边。湄,读méi,水边。涘,读sì,水边。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溯,逆着水流的方向在岸边往上游走。洄,回旋的河流。游,流淌的河水。从,追寻。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阻,阻隔。跻,读jī,登高。右,迂曲。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读chí,水中小块高地。沚,读zhǐ,水中小块陆地。
三、押韵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上古音系均属阳韵部。
第二章,萋、晞、湄、跻、坻,上古音系均属微韵部。
第三章,采、已、涘、右、沚,上古音系均属之韵部。
四、主旨
《秦风·蒹葭》写的是春秋时期,秦地,一个初霜的早晨,水边,芦花放白,一位男子沿着河岸,逆流而上,追寻河对岸的一位女子。因为河水迂曲,女子的行踪也变得变幻迷离,一会儿似在水中央,一会儿似在水中地块上。本诗传达给后人的,是无以名状的追寻之美、虚幻之美、可望而不可即的凄清之美,求之而不得的缺憾之美。《秦风·蒹葭》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可谓秦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杰出贡献。
蒹葭苍苍,是写青色的芦苇,还是写白茫茫的芦花?苍苍,本义是深青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仅就“蒹葭苍苍”一句而言,将“苍苍”解释为深青色,并无不可;有人甚至因此将“蒹葭”解释为初生的芦苇。但若结合“白露为霜”,“蒹葭苍苍”就不是深青色的初生芦苇了,而解释为白茫茫的芦花更切合时令,也更有意境。
白露为霜,写季节变换。秋已深,天已寒。原先的早晨,草木上是晶莹的露水。而此时,却是白花花的寒霜。霜不是由露变来的,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一种凝华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跳过液态直接凝结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冰晶。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写的是我和她有水阻隔,可望而不可即。其实,这种阻隔,或许是社会阶层的阻隔,或许因为其他特别的原因使得他和她不能自由地面对面、手牵手。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写追寻的不懈与艰难。这里的“道阻且长”等语或许是指现实生活中宗族、社会等原因造成的人际阻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写的是追慕对象的虚幻与迷离。“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的幻觉是由河流迂曲造成的。河流之迂曲,从“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可以想知。此外,地上下霜,水上可能有雾气。雾气也可造成“宛在水中央”的幻象。
全诗的基调是凄清,这一基调由开篇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奠定。为何凄清?求之不得也。
前人对于本诗的解析:
——《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宋代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明代锺惺《评点诗经》:“异人异境,使人欲仙。”
——清代牛运震《诗志》:“只二句(指首二句),写得秋光满目,抵一篇悲秋赋。”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清代陈继揆《读风臆补》:“意境空旷,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琼瑶《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