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啥(“白日依山尽”实为“白日尽依山”之意——诗词误读知多少)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最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因某当红“现代诗人”的“色解”再次“火”了起来,当然我所谓的这个“火”绝大部分的意思是“让人火大”而不是这首诗本身的热度变高。我之前还看到有其他人“歪解”的,但出发点是正向的,也是针对传统解释中有疑义的地方。而不像这位“现代诗人”这般纯属恶搞,这和张云雷用相声段子“色搞”京剧名家又有多大区别呢?

这首诗简单易懂,被收录在《古诗词趣读与写作》的“山川美景”篇里。唯一有争议的地方无非就是第一句“白日依山尽”。传统解释认为是太阳下山,即夕阳西下。质疑者认为下山的太阳应为“红日”而非“白日”,太阳落山已经到了尽头,天色已晚光线暗淡,纵然“更上一层楼又如何能“穷千里目”呢?本来仅此一点不值得我多费笔墨,在课堂上几分钟的时间我就与孩子们讲清楚了。现在看来不得不解释一下,以正视听。

王之涣描写的这个场景是不是黄昏时分呢?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不是!那么大概是什么时辰呢?下午两点到四点间。为什么这么判断呢?

许多诗词被误读的原因就出在忽略了对古人写诗技法上的分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第一、二句是对偶句。如果你解读对了第二句,那第一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黄河入海流”,不是“黄河进入海里还在流”,而是“黄河流入海”,也就是“宾语前置”了。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因为二、四句必须要押韵,在古音里“流”和“楼”是押韵的,如同现在的广东话。既然第二句是“黄河流入海”,那么第一句就是“白日尽依山”,即:白日完全靠在山后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建在河岸边的鹳雀楼再高也高不过山。所以王之涣在下午登鹳雀楼的时候,太阳已从正午的头顶上往西落了,只要太阳从山顶开始往下落,在鹳雀楼之上的王之涣受视线阻挡就看不太到太阳了,更何况是“尽依山”(太阳完全躲在山背后)呢?此时的太阳当然还属“白日”,虽看不见但光线依然充足,不妨碍登楼观远景,所以才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否则太阳下山了,天变黑了,你更上一层楼又有何用?从登楼观景的逻辑上讲,先是看高处的山和山上的太阳,等到看不见了,视线转而向下看黄河。山西的鹳雀楼再高,也不可能看到黄河在山东的入海口,这里当然是用了夸张手法,一如第三句中的“千里目”。整首诗就是从侧面映衬了鹳雀楼的“”!这才是整首诗的“中心思想”:

登上鹳雀楼后,能见到白日从山顶落下直至完全躲入山后,能看见黄河流入大海。若是想望见千里之外,只需再登上一层楼即可!

说得再透彻些,这鹳雀楼就好比是唐朝时期的最高观光大楼(如同现在的“上海中心大厦”),各大文人墨客相继前往观光、题诗。而所有与鹳雀楼有关的诗十之八九都有形容“楼高”的词句!各位“色解”或“歪解”的,能不能就此消停会儿?至于本来的“传统解释”,在我眼里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