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大宝看着家里人嘴里说着“过小年”,便凑过来说:“妈妈,什么是过小年啊”?
孩子这么一提问,反倒是给我问懵住了。大人们对于小年好像是有“无师自通”的理解能力,而小孩子则不一样,以他们的认知范围,似乎并不知道小年究竟代表着什么。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跟孩子谈论起过年,总是有不同的方式,孩子也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让大人们着实会应接不暇。
大人们嘴里常常说“过新年”、“过春节”、“过小年”等,都能理解不同的意思,但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新年似乎和其他节日差不多,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所有大人们会如此重视?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都禁止了燃放“鞭炮”,甚至之前一些传统的习俗也都被人们忽视了,越来越多的人吵着“年味越来越淡了”。
但过年对于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仍然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文化,作为父母还是很有必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来了解一些春节的风俗习惯。
在过去,人们会在小年这天“祭灶”、“扫除”、“备年货”。在小年这天,最有意义的就是要“祭灶神”,用水果、糖果和水来供奉灶王爷,希望灶王爷能在天庭里说好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虽然现在人们对于“祭灶”这个习俗不太容易做到,但很多家庭从这一天开始“大扫除”,寓意“除旧迎新”,干干净净地过大年。
人们都说“年味年味”,那么到底什么是年味?所谓的年味,并非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气氛,一份过年时的热闹喜庆劲儿。
所以说,想要孩子更好地理解小年的意义,不妨让孩子感受到浓厚的年味,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打扫家里的卫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另外,小年这天是要吃“灶糖”的,民间有说法称:小年这天给灶王爷吃灶糖,糖就会把灶王爷的嘴黏住,这样灶王爷就不会乱说话了。
一般灶糖只会在小年这天前后才有卖的,家长也不妨让孩子品尝下,顺便讲一讲灶糖的故事。
其实在一些地方,会把小年看成是过年,一直到正月里结束,此期间都被笼统地称为“过年”。
在过去,每年到了小年这天,还有一个约定的习俗:不管在外面多远,也要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和家里的长辈一起过小年。一家人“相隔千里终团圆,共坐檀桌前”,由此可见,团圆才是过节的主旋律。
虽然这样的习俗在现代很不实际了,很多人都是在过年前一天甚至是当天才能赶回家,但归心似箭,想要和家人团聚的感受,是相同的。在小年这天,希望家长能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时候,都比不过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更值得幸福。
1)结婚的闺女这天不能回娘家
年前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送孝顺”,但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不能去,老人的说法是:这天回娘家,会给娘家“踩断根”的。
虽然这个说法没人能讲清楚根据,但人们还是会遵守,尤其是那些娘家有哥哥或者弟弟的,更是讲究。
2)小年当天不能杀生
过年前后对于家里养的鸡鸭猪牛来说,可不是一个好的预兆,毕竟养了一年,过年前后就离自己“被杀吃肉”不远了。
但在一些地方,小年这天是不能杀生的,鸡鸭鹅猪等若是需要宰杀,只能是选择提前或者延后。
小年马上就要到了,不知道你家里都准备什么样了呢?如果孩子真的向你问起关于“小年”的问题,不妨就按照上面的方式来解答。
今日话题:你还知道关于小年的哪些风俗和禁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