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京剧的资料简介(百戏荟戏曲讲堂——京剧简史)

按理说,我们第一个介绍的剧种应该是昆曲。因为她是目前存在的最古老的大剧种,也是第一个申请获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如今这世界就是这样,你再老也扛不住人家粉丝多啊!毕竟京剧是当下传播范围最广的戏曲剧种。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京剧凭借着戏迷的力量,一跃成为了“国字号”,被誉为“国剧”“国粹”。既然已经是“国家队”了,那我们当然得把她排在前面了。

也许有人会问,京剧也是地方剧种之一,为什么偏偏她就成了国家队呢?说起这个,您还不得不服,因为人家的诞生就与皇上有关。

乾隆南巡图

给皇上拜寿去

乾隆爷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之一。不过老爷子有一嗜好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南巡。不管是微服的,还是正装的,总之乾隆爷对江南的留恋那是有目共睹。

既然是皇上南巡,那排场是少不了的,什么吃喝玩乐都是为了能彰显这乾隆王朝的太平盛世。有了这个说辞,各地的大小官颜员就忙活开了。好吃好喝好款待,那是必须的。可是乾隆爷是个严格要求自己,有着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因此丰富的文化生活更是必不可少的。各地的官员都知道这个理儿,因此每到一处各大戏班都得来进行一次展演,歌唱当时的美好生活。

当乾隆爷来到安徽,看过徽剧后,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评价:“安徽的地方文化工作那是相当的出色啊!”领导的这句话被很多人记在了心里,终成就了京剧。

乾隆八十大寿

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老爷子再也走不动了,没法再下江南了。也不知是钦点,还是有长眼的官僚投其所好,总之徽剧的三庆班被邀请上京城汇演,给乾隆爷贺寿。正是这契机,使得原本偏安一隅的徽剧,有了机会杀入京城,而且一炮走红。三庆班的新班主高朗亭一到京城便担任了京师梨园行会组织——精忠庙庙首,成为梨园领袖。自此,三庆班便在北京扎下了根,并且日益兴旺。

庆班在京城的成功,让其它仍然在安徽打拼的戏班坐不住了。都是戏班,咋就那么不一样呢?于是更多的徽剧戏班前赴后继地拥入了京城。在这众多的徽班中,最为出名的有四个,分别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合称“四大徽班”。

后人把“四大徽班”进京作为了京剧诞生的标志。

有福同享

虽然说,徽班在京城戏曲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他们毕竟仍是徽剧,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京剧。从徽剧到京剧的演变过程中,还有另一个剧种的加入,那就是“汉剧”。

汉剧剧照

汉剧当年又称“楚调”“汉调”。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看到徽班在京城大赚真金白银,湖北的兄弟着急了。凭什么他们徽班演员能挣这个钱,我们汉调演员不行。于是大约在公元1800年左右,大量汉调演员拥入了京城。不过这些大多来自湖北的演员与徽剧演员进入京城的方式不同,不是以戏班的形式群体进京,而是每个演员以个人身份来到京城打拼,因此大量演员都来到了徽班中搭班。

湖北人精明啊!你们一群人打下了市音场,我们却是一个人来享受成果。也正是如此,由于两地演员的融合而直接导致了“徽汉合流”,最终为京剧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中原音韵

在“徽汉合流”的过程当中,来自湖北的汉调演员,如:米喜子——米应先、余三胜、王洪贵、李六等,都为京剧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此处只能简短截说,通过几代演员们的合力打造,渐渐地两个剧种融合在了一起。他们把京腔京韵与徽剧和汉剧的皮黄音乐特色较好地结合起来,并以《中原音韵》的中小韵和湖广音相糅合,最终慢慢形成了京剧现在的面貌。因此很多关心京剧的细心朋友都会感受到,京剧的念白并不是北京话,其原因就是由于京剧是由南方两个剧种在北京融合而成的。

同光十三绝

晚清民间画师沈容圃参照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绘制了一幅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3位京剧昆曲著名演员的集体画,命名为《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

画中包括了程长庚(前排左起第三位)、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徐小香(最中间一位)、时小福(前排右起第三位)梅巧玲(后排左起第二位)、余紫云(后排左起第三位)、郝兰田(后排左起第一位)、刘赶三(前排左起第二位)、朱莲芬(后排右起第二位)、杨鸣玉(后排右起第三位)等。正是这13名演员与同时期的其他演员一起开创了一个属于京剧表演艺术的辉煌时代。

从这一时期开始,京剧展现出了与以往戏曲发展的不同侧重。我们看到以往的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大多介绍的都是作家、作品。而从这一时期开始,演员及其表演艺术占据了京剧史中最重要的部分。从此开始,“前三鼎甲”“后三鼎甲”“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等关于演员的分类记述和总结成为了京剧史上的重点。

四大名旦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说元杂剧、明清传奇等还算是文人骚客们观赏把玩的“高尚艺术”的话,那么京剧则不再闭养闺中,而是被扔到了市场当中,接受真金白银的考验。因此,演员成为了观众第一关注的对象,也成为了当时京剧发展的潜在动力。如果说文人是古典戏曲的推动力,那么演员则是京剧发展的发动机。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足球界最响亮的口号。20世纪30年代,这句口号也同样萦绕在齐如山、梅兰芳等人的脑海当中。

梅兰芳对外交流

1930年,齐如山、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为期五个月的行程,走遍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等重要城市,中国戏曲在美国受到了各界热烈的欢迎。这虽然是一次商业性演出,但同时它所起到的文化交流意义远远高于其商业价值。此后,中国戏曲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紧密,让西方人真正通过戏曲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艺术。也正是因此,京剧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