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朱自清的资料简介(民国才子朱自清:晚年身患重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

有一个人,堪称语文课本的“霸屏王”。

无论是中学课本,还是高中课本,你都能看到他的作品——《春》《背影》《荷塘月色》《威尼斯》,现在就连小学生也要学习他的《绿》了。

在这样高频次、宽范围的“轮番轰炸”下,你想不知道他的名字都很难。

不过,朱自清近期却因为《荷塘月色》摊上事了。

原来,关于他文字的争议,文坛上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比如,诗人余光中就评价他,“(朱自清)行文平平无奇,不过中学生水平……不会比喻,比喻都不高明……”。

很明显,《荷塘月色》通篇都是比喻。

全文只有千余字,但用到比喻的地方就占了11处,“如出浴的美人”“峭楞楞如鬼一般”等等喻体清奇,并不符合人们对散文一贯的认知。

结果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甚至还有家长联名上书,请求从语文课本中删掉《荷塘月色》一文……

其实,朱自清遭受这样“诘难”并不稀奇,要知道,他从始至终都是一名“斗士”,和父亲争吵、和学生争吵、和美国人争吵,每一场都异常激烈,最后一场还让他丧了命。

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即使被后世文人争论不断,但他对中国文学的意义已远超过他所留下的文字,透过他,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风雨飘摇中的旧中国。

多年以后,那些读着《荷塘月色》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但是,只要他们回顾学生时代,依然会被皎洁的月色、清幽的荷塘所吸引,在此流连忘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先生的“斗士”人生。

不满封建家长制,朱自清与父亲闹到几近决裂

戊戌变法那一年,朱自清出生。

他的父亲朱鸿钧是清政府的官员,跟着父亲,朱自清来到扬州,他的父亲也在此擢升榷运局长,也就是现在的“烟草专卖局局长”。

做官的父亲在当地小有名气,朱自清也跟着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是朱局长的长子,也是最聪慧的孩子,再加上从小就跟着举人后面学认字,自然是不同凡响。

18岁的时候,朱自清考上了国内的顶尖学府,北京大学预科班。

从此之后,他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和扬州的家愈来愈远。新式的教育、西方的思想都给他的头脑彻底地来了一次洗礼,朱自清这才发现,自己原来竟然如此无知。

为了表达决心,他立志要从名字开始改起。“自清”就是他从《楚辞·卜居》中挑出来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只有廉洁正直才能保持自我清白。

后来,他果真按照这句箴言践行了一生,直到死亡,都不肯背弃誓言,誓守清白。

年轻的朱自清怀着一腔热血从北大毕业了,在北京,他见过了大多锋芒毕露的思想、卓尔不群的理念,与他们同行,朱自清感到自己仿佛也焕然一新了。

当他带着这样的新鲜认知回到家乡扬州时,却发现现实依然困难重重。

先是,父母媒妁之言,不分青红皂白就塞给他一名新婚妻子。这个女人,他之前从未见过面,而且旧时的女子往往不识字,根本不懂“民主”“科学”那一套。

不过,朱自清是个整饬、温和的人。他并没有像鲁迅、胡适那样面对命运激烈地反抗,而是默许了父母的决定,并与这个叫武仲谦的女人共同生活。

令朱自清感到宽慰的是,妻子虽然不识文断字,却没有乡下女人的小家子气,而且照顾家里十分妥帖,自己虽然在外求学、工作,但却无需过度忧心。

这样一份“先婚后爱”的感情,给了朱自清极大的信心。他觉得,说不定自己可以改变家长制作风的父亲。

这一段时间,他正在扬州八中教书,父亲和八中校长私交很好。

结果,仗着家长身份的朱鸿钧就通过校长提前支取了朱自清的工资,并理直气壮地痛骂了来找自己理论的朱自清,“老子取小子的钱,天经地义!”

这句话彻底伤了朱自清的心,他并非不愿意将钱给父母,但这样不留任何情面的“明取”实在是让人心寒,既然争不过,那就索性躲得远远的吧。

于是,他带着妻儿离开了扬州,去到外地另谋职位。面对儿子的这一行径,朱鸿钧却不理解,他认为这是儿子对老子的挑衅,在外人看来,算怎么一回事?

结果,两人都不肯做出让步,就这样从亲父子几乎变成了“仇人”,要不是朱自清后来的一篇《背影》,主动向父亲冰释前嫌,否则,这份恩怨将无法得到消解。

亡妻走后3年,朱自清给自己的5个孩子找了个“妈妈”

离开扬州后,朱自清就和妻子单独建了个小家,平日里,他去上课、教书,妻子就在家里照顾孩子、生火做饭,日子虽然平淡,但充满了人情味。

特别是家里连续添了好几个孩子后,更是热闹地不得了。

朱迈先、朱采芷、朱逖先、朱闰生、朱效武、朱六儿,原本的两口之家,很快就变成一个“足球班”,儿子和女儿齐聚一堂,大的和小的相差最多不过十来岁。

有了这么多孩子,朱自清和妻子的感情甚笃,他常常满怀歉疚地对妻子说,辛苦了。成婚十二年来,只有新婚第一年,是没有孩子拖累的,此后,就再没享受过清福。

生六儿的时候,武仲谦已经生了重病,瘦得形销骨立。后来,孩子出生了,她也被诊断出,肺部烂了一个大窟窿,此时,距离她离世已不足一年时间。

朱自清忙于工作,没法照顾这么多孩子,武仲谦只能强拖着病体悉心照料,在带着孩子回扬州的时候,她似乎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临别时十分舍不得丈夫。

“今日一别,还不知能不能再相见?”这个问题,武仲谦不知道,朱自清也给不了答案。结果,一语成谶,这次离别果真成了他们夫妻俩之间的诀别。

妻子撒手人寰后,朱自清强忍住悲痛,当了一段时间“奶爸”,不过,终究是顾不过来,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孩子们也长到了需要母亲教导的年纪。

于是,经人介绍,朱自清与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的陈竹隐相识。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陈竹隐不仅才貌双全,而且还是齐白石的弟子,艺术造诣非常高。

对于朱自清,陈竹隐最开始是心存顾虑的,毕竟,她还是一个青春少女,却要去做五个孩子的妈妈(当时最小的陈六儿已经夭折),放到任何人身上,可能都得想一想。

不过,朱自清却对陈竹隐十分欣赏,然后就是爱慕。

为了能够获得佳人的芳心,朱自清用大师的文笔写下来一封又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一直到两人正式确定下来关系,陈竹隐总共收到了71封沉甸甸的情书。

在这些情书中,朱自清像一个情窦初开的青年,表露出自己的痴情:

“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过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陷入热恋中的两人最终走入了婚姻,陈竹隐也担起了母亲的职责,不遗余力地照顾着武仲谦留下来的孩子们,让朱自清能够专心投入到工作中。

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贤内助,朱自清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井喷阶段,相继出版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文字相较前期,变得更为自然、洗练。

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朱自清还不让家里人吃

在重新组建家庭后,朱自清亲身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炮火,震碎了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期待,此时,一个救亡图存的国家亟待仁人志士们扛起民族的脊梁,朱自清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一篇篇对抗反动政府的檄文,并竭力将民主、独立、解放的思想传播给民众,而他的所作所为也被国民反动政府视为眼中钉。

在这样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朱自清从没有放弃过自己作为“斗士”的信念,他一面跟随学校南迁,成为西南联大的中国文学系主人,另一面又积极组织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在成都召开的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大会上,他不仅现身出席,还慷慨陈词,报告了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引得在场的人们无不潸然泪下。

也许,作为一名父亲,他并不是最称职的,但对于他所热爱的国家和民族,朱自清真正做到了“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在国内革命战争进入到最紧迫的时候,朱自清以坚不可摧的信念投身到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尽管他深知这样的努力不亚于杯水车薪,可依然坚决拒绝了配售面粉。

他的家里,还有八个孩子嗷嗷待哺,不过,家人们没有一个对此有怨言。

妻子陈竹隐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病。殊不知,多年的抗争早已熬干了他的身体,刚刚五十岁却和风烛残年的年纪一般,生命即将走向油尽灯枯。

医院的医生都劝他要好好静养,不要操劳,也不要熬夜写稿。可朱自清总是答应得好,然后回到家里就忘了,他废寝忘食地写着,每一字每一句都犹如杜鹃泣血,感人至深。

一直到1948年8月,朱自清才停下了自己的笔。

在胃穿孔带来的无比痛苦中,他陷入了深深的昏迷,此时,再先进的医学此时也药石罔效了,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忧虑,朱自清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人世。

而他留给家人们的最后一句话,不是依依不舍的留恋,而是谆谆嘱托:

我不吃美援面粉,你们也不能吃,宁可饿死,也不能叫外国人小看了。

一名文人宁愿自己饿死,也不肯食嗟来之食,用自己的以身作则展现出铮铮骨气,这样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实在让人震撼!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朱自清就会发现——那《荷塘月色》中的荷花、荷叶不正是“自清”的写照吗?

身处困境,却不同流合污;身处困境,却傲然独立。

这就是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