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头条上偶然跳出冯骥才的资料,我就按照算法的推荐,看了很多关于冯骥才的资料,真是一个大文豪,大画家,大社会活动家,真伟人也。
冯骥才的祖籍是浙江宁波,父亲冯吉甫,当年住在天津最繁华的大理道115号,冯吉甫开了一个酒店,所以他家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给冯骥才带来深深的伤痕。他的文学作品不少都提起这段人生阅历,可浙江人聪慧,儒雅,抱团,有抱负,有本事,都在他身上有体现,连朱迅在他面前眼睛里都是崇拜。冯骥才很喜欢音乐,他在写作时候都在放背景音乐,给他带来灵感,追忆,艺术创作,所有艺术都是共通的。
母亲戈长复,山东济宁人;也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冯骥才父亲是邻居,现在已经是百岁老人了。过105岁生日的那天,冯骥才只和母亲两人在一起吃面条,也就是说在冯骥才身上有越文化,齐鲁文化,天津率先接受的西方文化综合体,他是文化天才。
他写的泰山“挑山工”,入选了中学课本,他对于挑山工的描写栩栩如生,黝黑的后背,矮壮的身材,磨得发亮的扁担,平淡的谈吐,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泰安给他颁发了荣誉市民的美誉。
我看过他写的“小脚女人”,实在描写的太仔细了,痛苦的女性,长长的裹脚布,把脚趾掰断,用脚后跟颤颤巍巍的走路,这是汉族女性的悲剧。我的外婆也是小脚,外公八路军抗日血洒疆场,尸骨未还,她含辛茹苦拉扯着五个烈士遗孤,战争带给人民的伤痛留在了历史中。
冯骥才用了二十年时间,专职搞中国村落保护,他把他的稿费,卖画的钱都用来拯救保护民间文化,现在很多他参与的民居都成了旅游景点,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他一定会名垂千古。
冯骥才有两个房间:一个写作,为书房;另一个画画,为画室。两个空间的不同,不仅是工作方式的不同,更是心灵分工的不同。写作是社会责任,绘画更多是个人心灵的表达与抒发。”在全国甚至世界文坛上都有层层厚重的地位和作为。
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大学,冯骥才有一个专门的展厅,里面收纳了他的主要著作和画作,他写了二百多本书,他在绘画领域也有树建,他在里面召开座谈会,高朋满座,文化盛事。他的讲话有种韵味和美感,有种独特的魅力。在现在手机变手铐的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他这样的文化人 太珍贵了。现在留给他的时间是有限的,文化是传承的,他说要对得起生活,对得起读者,对的起文学。文学也是神圣的,是让人敬畏的,是高贵的,作家要把最好的,最纯真的文学作品奉献出来,不能亵渎文学。
冯骥才不光是华北津冀的才子,也是能代表中国的文化人,世界文坛有他的一席之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崇拜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