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阿炳的资料简介(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曲《二泉映月》曾引起无数人的共鸣,让听者仿佛看到了作曲者身上的悲伤、哀戚,这首中国经典二胡曲流传海内外,享誉世界,时至今日也依然会在不少音乐厅中奏响。这首曲子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的宣泄,乐曲本身极富诗意,深刻地表达了阿炳发自内心的深切悲鸣,对黑暗的痛恨与对光明的憧憬。

低微的出身,坎坷的人生,多舛的命运,这些都成为了阿炳艺术创作的源泉,配合着出众的天赋,许多的经典名曲从他手中诞生,除了这首蜚声海内外的《二泉映月》,还有《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 。

毫无疑问他是音乐天才,这似乎超出了平常人们对阿炳身患眼疾的普通街头艺人的认知。那么,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呢?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他的母亲吴阿芬是无锡当地一户富人家的少奶奶,但是这个少奶奶当了仅仅半年,就失去了丈夫,变成了寡妇。在丈夫的葬礼上,吴阿芬请了当地十分有名气的道士华清和。华清和不但相貌英俊而且能说会道,再加上因丧事频繁在深宅大院中进出,年纪轻轻就守了寡的吴阿芬很快就被其吸引住了,二人就这样在暗处"来往"了起来。

没多久,珠胎暗结,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阿炳。同时,事情暴露,吴阿芬作为一个寡妇在旧社会本来就处境艰难,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在小阿炳只有四岁的时候,她被逼跳了井,失去母亲的阿炳也被交由同族的婶母抚养。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华清和思念自己的儿子,于是将八岁的阿炳接到了自己所在的道观雷尊殿,亲自抚养教育,但他并没有告诉阿炳自己的身份,只让阿炳叫自己"师傅"。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的他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交给阿炳。阿炳也没有辜负他的栽培,虽然确实是因华清和的溺爱而自由散漫,但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他依然有着高超演奏的水准。

清宣统二年(1910)开始,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和父亲一样相貌出众,而且还有一副好嗓子,一身好本领,所以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可是这样的好日子也没能长久,在阿炳21岁时,华清和去世了,临终前告诉了阿炳自己的身份。父子相认竟然是在死亡之前,阿炳一直因母亲的死和幼年寄人篱下而怨恨父亲,可溺爱自己,栽培自己的师傅竟然就是父亲,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样的真相在精神上给他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父亲死后,阿炳接管了雷尊殿。但是命运对他的折磨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华清和的溺爱,师兄弟们都不喜欢阿炳,再加上他自己常年来自由散漫的性子,得知身世得知身世的打击,最终在恍恍惚惚中竟然开始堕落,沉溺于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

堕落的生活非但没能让他快活,反而又一次给他带来了深重的打击,因滥交而患上的梅毒让他瞎了眼睛,成了残疾的他被逐出了雷尊殿,最终流落街头。但是好在还有族人照拂,他们安排了一个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为了生计,他开始以"瞎子阿炳"的身份在街头卖艺,人们并不同情他,因为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他的日子依旧很艰难。

1933年,他与寡妇彩娣同居。日军侵占无锡后,二人一同回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后赴上海,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成功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在这一特殊的时期,他创作了《听松》,这豪气干云、情感丰富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质朴纯粹的爱国主义热情,可见他身上始终沸腾着中华儿女的热血。

几年后他回到了无锡,卖艺的同时进行着艺术创作。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就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晚上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贫苦、忙碌但充实。抗战胜利后,他一度被禁止在外歌唱时事新闻。1947年,年轻时对身体的糟蹋和长年的贫苦生活让他已然患上顽疾。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能再上街卖艺,只能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日子更加艰难。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找到阿炳,要录制他的艺术作品。这时的阿炳身体已经十分不好,甚至拉琴的手劲也不够了,而且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现在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实在是可惜。

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录音后的23天,1950年9月25日。他支撑着病体出门,到了现场后开始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面对话筒的演出。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的观众叫着要听二胡,这其实给阿炳孱弱的身体会增加不少负担。但阿炳却说:"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那一首已经在他手中千百次响起的《二泉映月》。满场都是人,就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一曲终了,毫无意外的博得了满堂彩,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了,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享年57岁。这位伟大的草根艺术家在余音袅袅中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他的一生有过苦难,有过幸福,有过堕落,有过辉煌,这些都让他的音乐创作充满了人间真实的情感。他在世间的存在并没有在死亡那天消失,而是随着悠扬的乐曲永远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