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关于万里长城的资料(万里长城: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象征,修建动机其实与方士有关)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要发展生存,不仅要注重经济和人文方面,更要拥有稳固的军事防御。一般来说,消灭敌人是最主要的,毕竟进攻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过保存军力也是取胜的关键,所以防御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说起军事防御,那就不得不提起享誉世界的“万里长城”。

▲秦长城遗址

长城作为世界上持续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此后历代加以修筑延伸,时间长达2000多年,分布广泛,总计长度达5万多公里。早在西周时期,周王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修筑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为防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为争夺疆土和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领土特征在边境修建长城,最早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各大小诸侯列国都修建了自己的“诸侯互防长城”,以便抵御外敌的入侵。这些修建规格、时间和长度不一的长城,为和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加以区分,被称为“先秦长城”。

▲秦始皇嬴政剧照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吞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巩固政权以及维护空前统一的大秦帝国安全,秦始皇调派大量人力建设边防守备,其中就包括留存至今的“万里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唐县中山国长城遗址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建筑,在先秦时期仅仅只是各诸侯国为守卫城池而使用,然而在秦朝建立后,其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用来抵御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族。这座规模庞大的防御建筑,消耗的人力物力之多几乎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而这就意味着秦王朝需要征发大量徭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为修建长城耗费巨大,先后调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无数徭役日夜兼程赶工,累死病死者不计其数,然而秦始皇修长城的决心却没有丝毫动摇。就这样,长城在无数徭役的累累白骨之上修建而成,沾染无数徭役的鲜血。如此草菅人命,秦始皇的铁血统治必然会招来无数非议。

▲匈奴单于剧照

因此后世对于秦始皇修筑长城一事,出现了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的手段虽然有些残忍过激,但毕竟是为国为民之举,有牺牲是必然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根据相关史料,人们却发现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真实动机,其实是他为追求长生不老,盲目听信方士欺骗之言才做出如此决定的。无论秦始皇建立了多么伟大的功业,他终究只是凡人,晚年时的秦始皇心中只有两件事,一是希望大秦帝国能够延续千秋万世,二是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

▲秦始皇形象(今人绘)

为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开始招募方士,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其中最有名的方士当属卢生。卢生曾替秦始皇远赴海外仙山寻访,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一次,卢生从海外回来,不过没有找到仙药,为逃避罪责,他便谎称带回了一本名为《录图书》的谶书,其中提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听到这句谶言,联系到当时的内外形势,认为秦国的最大威胁乃是北方胡人,于是听信了这个“骗子”的说法,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然后因地制宜筑长城,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也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屏障。

▲秦汉时期战争场景复原

那么长城真的有那么神通广大吗?很显然,秦朝并未因为修筑长城而延续千秋万世,而且长城也无法真正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入侵。比如在汉朝初年,匈奴就曾越过秦始皇所筑长城和汉军对峙,长期侵扰中原地区。从某种程度而言,修筑秦长城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在抵御匈奴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神乎其神,秦朝当年耗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去修长城,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仅仅是因为匈奴畏惧蒙恬和他麾下的三十万大军而已。

▲秦长城遗址

不过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却是不能否认的。谁也没有想到,当初方士的一句话,居然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奇迹,也造就了令世人为之叹服的宏伟建筑。长城自建造之日起,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象征,在历史进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中华民族所认同接受。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儿女的骄傲,根植于我们的血脉和民族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