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世界上最开放的文字、最美丽的文字、最鲜活的文字、最丰富的文字,最稳定的文字、最规范的文字、最效率的文字。然而,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愚昧,落后与挨打,严重地掩盖了汉字与汉文化的巨大光辉,许多人把中国近代的积弱积贫与汉字与汉文化相联系,把汉字与旧礼教、科举八股、愚民政策相关联,并极端地认为“汉字不亡,中国必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古老的汉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浴火重生,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又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又重新建立起来了。
现在我们站在历史与科学的高度,全面地、深刻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汉字的基本特性,并把汉字的价值优势归纳为以下八条: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汉字的字形逐渐由图形演化为笔画,由象形演化为象征,由直接演化为间接,由具体演化为抽象,由简单演化为复杂。汉字的字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古人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然后,由“文”逐渐演化为“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与繁衍。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汉字具有相当高的内敛性和稳定性,现在的中国人可以琅琅上口地读2000年前诗人屈原的楚词。而英文具有相当高的发散性和不稳定性,它直到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英国人读300前莎士比亚的原著仍困难重重。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几千年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蕴藏着大量的历史要素、科技成果、生活经验等,为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无穷的知识源泉。
汉字或方块字采用八类笔画(横、竖、撇、点、捺、挑、厥、沟)构成汉字的偏旁部首,再用多种方式构成汉字,汉字的形成就是八类笔画按照一定的方式在平面上进行不同的排列与组合,它类似于二维码;拼音字就是把几十个字母(如英文有26个字母)按照一定的方式在线性上进行不同的排列与组合,它类似于条形码(或一维码)。
方块字属于平面符号(或二维符号),拼音字属于线性符号(或一维符号),显然,二维符号的信息量要远大于一维符号的信息量,就像二维码所含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条形码(即一维码)的信息量。
英语是从字母到单词,只有一次组合;而汉语从笔画到汉字,再到单词,是两次组合。汉字偏旁相当于字母,单个汉字相当于单词。一个汉字所占空间比一个单词小,汉字构字部件有1000多个,其中表义的形旁有200个,表声的声旁800多个,按左右与上下两种结构组字就可以轻松组合成200×800×2=320000个汉字。实际上,常用汉字只需3500个,《新华字典》收录的汉字为11200个。而其他语言的构字元素少得可怜:26个英文字母、26个法语字母、29个西班牙语字母……,如此少的字母怎么和汉字的构字元素相比?显然,汉语比英语多了一次组合,所以可以组合出更准确、更丰富的词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事物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用以描述事物的词汇也必然越来越增多。人类目前面临着知识爆炸的问题,各种新生事物及相关知识层出不穷,特别是专业化知识的高速发展,各种专业性名词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现在,英语词汇量已突破100万,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据统计,英语每年还有1至2万的新词产生,而且英语的新词汇与原有词汇的关联很小。例如,医学领域的肺尘病(或矽肺病),英语单词的结构是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一共有45个英文字母,而汉字中的“肺尘病”,中国人即使不是医学专业的,没看过相关词汇解释,也能推测出这个中文词的大概意思。相比之下,汉语不必造新字,仅靠现有汉字组新词即可,如博客、微信、微博等。即使创造出一些专业性的词汇(例如,化学元素名称和有机物名称),也容易根据新字的偏旁来进行大概的理解。目前,所有字母性或拼音性文字都面临着文字体系全面崩溃的危机,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不受知识爆炸问题困扰的语言,其信息容量是天文数字级别的,远非拼音字能够比拟的。
汉字高效的交流传递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1、快速的阅读功能
汉字的快速阅读功能主要是因为:第一,汉字属于平面结构的文字,而非线性结构的文字,具有较强的聚焦性,易使目力集中,使视线准确地聚于最佳点;第二,汉字的字形结构紧凑,字型短,使每次注视单词的覆盖率高;第三,汉字呈等距离排列,可使视线的移动保持规则化,眼睛不容易疲劳;第四,汉字属于象形字,看汉字犹如看图画,直观而形象,容易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不仅眼睛的反应速度快,而且印象深刻,记忆持久;第五,拼音文字通常要经过大脑的语言区才能进入思维区,而汉字由于直观而形象、视觉分辨率高、视差性强、信息量大、冗余度大,可以不经过大脑的语言区而直接进入思维区,以形传意,很容易“一目十行”。因此从视觉生理来看,汉字易县于高速阅读。有研究证实,汉字的识读速度至少是英文的1.6倍。
2、快速的表达功能
英语有20个元音20个辅音,没有声调,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普通话有20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声音种类可达20×39×4=3120个,普通话中真正用到的是1200个声音。所以,中国的普通话想表达1200个事物,只需1个声音,耗时1/4秒。在语言的同声翻译中,往往是汉语已经说完了,英语还没有说完。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这就说明了:声音种类多的语言要比声音种类少的语言表达速度更快。而且汉字的发音往往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比英语更清晰、更响亮,让人快速接受且记忆深刻。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等,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提炼,保持着韵律和音调上的有效配合,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津津有味。
3、高效的存贮功能
汉字的键盘输入问题解决了,其电脑输入甚至比英文的输入速度还快;汉字的存贮效率比英文高,同样内容的一篇文章,中文比英文占的存贮空间要小得多;据统计,印刷相同内容的文字,汉字本是俄文本的五分之一;随着新事物及其相关知识的爆炸性增长,拼音字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冗长,其存贮效率将会进一步大幅度地下降;由于汉字的内敛性与稳定性,每个汉字本身的涵义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漂移,因此现代的中国人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解读几千年以前的历史文档,而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严重的失真性解读。相反,由于拼音字的发散性与不稳定性,每个文字本身的涵义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漂移,因此现代的欧洲人无法清晰而准确地解读几百年以前的历史文档。
不同的民族往往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汉字的形成经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方式,汉字来源于古代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又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了中国强大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中国人许多的独特的审美标准、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融合在汉字之中,反过来,人们通过汉字的使用,又强化了中国人共同的审美标准、道德准则、价值观念。例如,“孝”字的早期金文是一个小孩儿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
汉字是一种“超方言”文字,不会受到方言的影响而能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种独特性,使得汉字能够成为让各方言区的人们共享的工具。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地域极为广阔的多方言国家,虽然大家互相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的官方书写文字,听不懂,写下来不就懂了?长久以往地发展,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分裂,如春秋战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仍能维持统一,或者说即使分裂,中华民族各人民心里仍然热切渴望着统一。
统一价值论认为:文化是社会意识的规范化表现形式,或者说,文化就是规范性的社会意识;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有其相对独立的特性,并对文化或社会意识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一个国家分裂以后,如果再发生文字方面的分裂,那么,这种分裂将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此时两个国家再无统一的内在动力,并最终彻底分裂出去。因此国学大师任继愈说过,汉字对维护中华民族认同和文化统一起了巨大作用,如果没有汉字,中国就是另一个欧洲。
欧洲有45个国家,而几乎同样大小的中国却是大一统。究其原因,文字的作用非同小可。古代的罗马帝国统一了大半个欧洲,但灭亡后,欧洲立马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各个国家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拼音字母,由于长时间无法统一,各国逐渐用字母来拼写本国的“方言”,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面语言,分裂愈久,各国的书面语言相差愈大,最终形成了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等,这个时候,文字方面的差异又反过来强化和放大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或社会意识差异,不同国家之间再无统一的内在动力,欧洲就不可避免分裂成许多国家了,再想统一已经是难上加难。
汉字体系有海纳百川的雄伟气魄,能够充分融合其它文字的合理元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完美的翻译功能
实践表明:国外无论多么复杂、怪异的文化典籍、宗教经文、文学作品,都可以准确地翻译成汉语,而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却无法翻译成英语。这种现象说明:汉语能够表达英语等其它语言能够表达的任何思想,而英语等其它语言未必能够表达汉语所能够表达的思想。也就是说,英语是有严重缺陷的,而汉语就完美多了,它能用更少的字表达更丰富的思想。正是因为汉字这种强大而完美的翻译功能,使汉文化能够充分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字或外来文化的的优秀成果;同时,正是因为汉字这种强大而完美的翻译功能,向外界展示出自己虚怀若谷的胸怀,使外来的优秀文化(如印度的佛教、西方的科学技术)能够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2、精华的吸收功能
在中国古代时期,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各种社会事物通常比较简单、静态、孤立,与此相适应的汉语“文言文”表现出简单性、静态性和孤立性的基本特征。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事物呈现出越来越高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性,文言文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进行了“白话文”改造,这种改造充分吸收了西方语言的合理元素。例如,文言文通常以单音词为主,标点符号太少,短句较多,语句简单,书写笔划多,难以表达内容的丰富性、动态性和关联性;白话文吸收了西方语言的标点符号,增加了双音词,扩展了句子的长度,简化了书写笔划,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逻辑性。
3、灵活的变通功能
对应于全新的事物,汉字有着充分灵活的变通方式,其新字的造字往往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例如,化学中化学元素名称的造字方式是:金属元素加金旁(铷、铯、钫),非金属元素加石旁(如砷、碲、砹等),气体元素加气旁(如氢、氧、氖、氪等);有机化学中有机物的造字方式:“烃”为可燃的碳氢化合物,所以其字形取“火”与“氢”,读音取碳的声母与氢的韵母;“烷、烯、炔”,根据不饱和度的增加,越来越缺氢,所以其字形对应着“完、稀、缺”;“苯、芬、菲、萘”为复杂的烃类物质,多是从植物中提取,故以草字头为偏旁,读音多取英文的第一个音节。另外,汉字还有强大的新词组词能力,新词与原词之间有着强大的关联性,并且能够触类旁通。
汉字的学习与使用,可有效地训练人的大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促进大脑的快速发育
研究表明:拼音文字主要用音码,在大脑左半球发生作用,称为单脑文字;汉字是形、音、意的综合,对大脑左右两半球同时起作用,称为复脑文字。汉字(特别是象征图形的符号)对开发右脑十分有利,声音和意义又同时开发左脑,使大脑左右半球都同时得到开发。 汉字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音、形、意等综合特征,对大脑构成了要比拼音文字更多的信号刺激,促进了汉字圈人群(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大脑发育,从而提高了智商水平。通过对汉字的学习与使用,可以使人更充分、更均衡地同时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2、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养成分析与综合的思维习惯。汉字的认知过程还是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识独体字要做笔画分析,包括分析笔画的顺序与位置组合;识合体字要做部件分析,包括分析哪一部件表音、哪一部件表意,以及各部件的方位组合;识记汉字的过程又是一个比较过程,需要不时地将一些形虽近而意相远,或音相同而形与义迵异的字相比较。
(2)养成整体性的思维习惯。心理学实验,总体特征的知觉要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当人进行总体特征识别时,知觉加工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这就是“总体特征优先”原理。汉字的识记是个整体认知的过程,人只要看到一个字的基本轮廓,用不着看清字的细节,即具体的笔画,就可以识别这个字,这就发展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能力。而且,同样的场景,美国人倾向关注中心物体而忽略背景(这往往是一维的思维导致的),而中国人关注物体更注重整个场景(这往往是二维的思维造就的),使得中国人看问题:全面且懂得变通。
(3)养成对称与类比的思维习惯。汉字根据不同的偏旁与部首,决定了它所对应事物的不同类别,从而可以养成人的类比性思维;由于汉字使用了大量的正与反、褒与贬、阴与阳等对称性文字,从而可以养成人的对称性思维。
(4)养成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汉字主要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方式来产生,任何汉字都可以找到它的来龙去脉,都可以进行追根溯源,而且造字的方式往往都有一定的规则性和逻辑性,“六书”就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因此汉字的学习与使用过程,同时又是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
(5)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汉字中的数字“一、二、三”、从其字形上就展示和强化了人的数学思维,而英文中的“one、two、three”没有数学思维;汉字中各个度量衡单位(如尺与寸、两与钱),都有明确的进位概念,主要有十进制与十六进制两种;汉字结构中的点、线、面的合理布局,则展示了汉字中几何数学的规范、整齐、平衡、均等、稳定等美学特征。
(6)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由于每一个汉字均可从结构上、语音上、图形上、寓意上等,向众多方向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含义,使汉字的字意有很强的推演性和丰富的联想性,存在着大量的“一语双关”和“一语多关”汉字。正是因为汉字的这种推演性和联想性,中国古代历史上才会出现大量的“文字狱”现象。
3、加快大脑的思维速度
(1)二维码的汉字思维速度快于一维码的英文。二维的汉语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平面空间,很多汉字就是一幅画,这样,大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而且,由于汉字的形象性与直观性,使大脑在获取信息之后,不是首先进入语言区,而是直接进入思维区,从而大加快了人的思维速度。一维码的拼音文字牺牲了其表意能力,造成它的不直观性和不形象性,是文字的低级形式,大脑只能识别有限的信息,并首先进入大脑的语言区,再中转至思维区,因此其思维速度受到严重抑制。英美社会患有“失读症”的病人不能读写英文,归根结底是英文的一维密码性造成的。汉语世界则没有“失读症”,汉字平面空间的表现力使得阅读极为方便,在一瞥之间就可捕捉其特点,映射其含义。
(2)声音种类多的汉字思维速度快于声音种类少的英文。汉字的声音种类为1200,英文的声音种类只有400个。声音种类越多,大脑的“信息频带”就越宽,其信息处理速度就快,所以,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英国人要快。思考速度快的人,自然能够思考更多的问题,当然也就更聪明,这是中华民族的先天优势。
(3)形态美与韵律美的汉字思维速度快于英文。汉字形象而直观,美观而大方,并呈现出优良的美学特征;汉语发音响亮,语调铿锵,富于变化,韵律相称,具有音乐之美;汉语讲平仄,分阴阳上去,还有轻声,还有变调;诗词歌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显然,具有强大美学特征的汉字更容易被大脑所接受,从而大大加快了大脑的思维速度。
汉字是音形意三者完美的结合,从而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审美功能,这种审美功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同时可有效地修养人的品德,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健康: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汉字把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书法艺术,“它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独特性格的精灵”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出无穷的变化。而拼音文字的字母关系只能一前一后,没有上下左右的变动,缺少了一种给艺术家以自由发挥的余地,它只有好看与难看之分,但不能提升为一种艺术。
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汉文学的概称,它包括诗、词、曲、赋等具体的文学形式。它们主要通过相应的格律(主要指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的要求),来表达情感和体现审美。阅读具有强烈音律美感的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提高人的修养水平和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人谈吐有节、举止有度的能力。
汉字通过艺术的不同表现手法,对字形进行分解、组合、添加,并运用色彩、肌理、空间、符号等视觉元素,产生一种源自汉字又超出汉字的意境和趣味。意境是集情、理、气、格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汉字书写必然存在文学意境,它不是主体内容,而是背景形式。书法的主体形式需要背景的烘托,正如绘画想要表达辽阔总以天空和草原为背景,突出幽深往往敷设远山和层林。书法的主体形式是汉字笔墨化的造型形象,欣赏者从笔墨形象中感知优美,淡雅,清新,深邃的书法意境。
此外,根据汉字拆分离合的若干特征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典故,还可以编出许多押韵、启人心智的字谜、儿歌、顺口溜、成语,给人以丰富而精美的艺术享受。
1、庞大的使用人口,有利于汉字与汉文化的快速传播
全世界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现已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印地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俄语、法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等。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16亿人使用汉语,占世界总人口的25%。 目前,华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的每个人都是汉字与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的强大动力源。
2、汉字的丰富性,适应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
相对于拼音字,汉字有强大的信息丰富性,具体表现几个方面:字形意的综合性、声音种类的多样性、信息编码的二维性、艺术的审美性、文化的融合性、信息的稳定性。统一价值论认为,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信息的运行是人类社会各种领域(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信息运行的效率在根本上决定着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
信息的运行主要包括信息的生产、表达、传送、接收、转换、贮存等方面,由于信息的丰富性,决定了汉字相对于拼音字有着全面的优势。
(1)较高的信息生产效率。汉字有着字形意的综合性,从而表现出强大的思维训练功能,可以促进大脑的快速发育,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快大脑的思维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大脑的信息生产效率。
(2)较高的信息表达效率。汉字的声音种类为1200,英文的声音种类只有400个,因此汉字有更宽的“信息频带”,从而有利于提高信息的表达效率。
(3)较高的信息传送效率。汉字属于二维性编码信息,相对于一维性编码信息的拼音字,有着更高的信息量密度,可以对信息进行快速传送,从而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传送效率。
(4)较高的信息接收效率。汉字有着强大的艺术审美功能,大脑在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可以使人产生审美的享受,形成“寓教于乐”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信息的接收效率。
(5)较高的信息转换效率。汉字有着强大的文化融合性,从而表现出完美的翻译功能、精华的吸收功能、灵活的变通功能,使汉字信息在转化为其它文字信息的过程,只有较低的失真率、损耗率和延迟率,从而有利于提高信息的转换效率。
(6)较高的信息贮存效率。汉字有着强大的信息稳定性,每个汉字都可以找到它的来龙去脉与演化历程,其基本内涵几千以来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几千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以汉字为载体的信息可以长期贮存,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流失与损耗,从而有利于提高信息的贮存效率。
随着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拼音文字在信息运行方面的劣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而汉字在信息运行方面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3、汉字的二维性,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30 000个单词;到了丘吉尔时代,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而到现在,英语是近500万的单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生事物的爆炸性增长,英语的单词量将会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1亿以上的单词量。由于英文的线性特征(或一维特征),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加长单词的方法来创建新词,因此英语单词量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导致单词长度的快速增长。可以想像,在一百年以后的英语词汇里,含有五十个以上字母的单词,将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届时,英语(特别是专业性英语)的学习过程,将是十分痛苦和艰难的事。印欧语系的文字语言学家都在为各主要语种的语言文字的词汇量迅速膨胀而苦恼,但这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挽回的客观趋势。
汉字的单词由于其平面特征(或二维特征),并具有强大的组词能力,任何新生事物,都可以通过现有汉字的不同组合来给予清晰、准确而合理的表达,不需要创造新词。既使创造新词(特别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也可以根据汉字的偏旁,给出科学合理的规则,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大概地了解其基本涵义。汉字有着强大而灵活的组词功能,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例如,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亦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可以想像,在几百年以后的汉语词汇里,常用汉字的数量不会有明显增加,词汇的长度也会基本不变,并且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英语的基本特征是“字少词多”,英文世界里,没有20000个词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词别想把《时代周刊》读顺。汉语的基本特征是“字多词少”,国家的扫盲标准是1500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三四千汉字,搞科研都没问题的。汉语的“词少”并不是指真正意义的词少,而是指有大量的词,不需要学习和记忆就能够知道其基本涵义。有认说:“印欧语儿童虽无识多字之难,却有记多词之苦;汉族儿童虽有识多字之难,却无记多词之苦”。因此,从表面上看汉字难学,但从综合角度上来讲,汉字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文字。
4、汉字的自然性,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统一价值论认为: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社会管理(包括政治)是社会分工(包括经济)发展的控制器与加速器;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社会意识(包括文化)是社会管理(包括政治)发展的控制器与加速器。文字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载体,对于社会意识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汉字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汉字的发展过程与人类意识的自然进化过程完全吻合,因此汉字有着显著的自然性,具体表现为含蕴、柔和、谦卑、内敛、稳定等基本特征,将会引导社会意识(包括文化)朝着含蕴、柔和、谦卑、内敛、稳定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利于体现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精神信念,有利于推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对政治与经济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汉字的进化序列与人类社会的进化序列也完全吻合,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自然性”和“自然的规律性”。汉字里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将会在文化上倡导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世界大同”,将会在政治上倡导“平等协商”与“非暴力”,将会在经济上倡导“可持续性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都是图形文字:埃及草纸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印度印章文字。目前的所有拼音文字,都在古老文字丢失之后,重新建立起来在新文字。因此,拼音文字不是人类进化过程的自然产物,它割裂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脉搏,不认可“社会的自然性”与“自然的规律性”。所以,在拼音文字基本思想的引导下,文化上容易主张“唯我独尊”,政治上容易主张“强制”与“暴力”,经济上容易主张“片面发展”。
总之,汉字因其强大的历史承继功能、强大的信息蕴藏功能、强大的交流传递功能、强大的思维训练功能、强大的民族凝聚功能、强大的文化融合功能,强大的艺术审美功能、强大的现代发展功能,具有最高的开放性、丰富性、美丽性、鲜活性、稳定性、规范性和效率性等现代化特性,因而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社会的世界语。不过,这一方面需要汉字自身的现代化改造,包括繁体字的统一与繁体字的简化两个方面;另一方面需要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因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文化”。汉字以及汉文化可以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反过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又不断推进汉字与汉文化的国际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