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四喜丸子是哪四喜(四喜丸子是哪四喜,两千多年的中国饮食文化,远不止吃饱饭那么简单)

自然界自产生了人类,就有了饮食之需。从原始人类采摘野果、茹毛饮血开始,到人们逐渐学会烧烤烹煮、种植粮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的食谱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中,饮食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必需,而且融入了许多社会元素、人文元素、情感元素、美学元素、礼仪元素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演绎了不少精彩、生动的故事,了解这些会使人受到深刻的启示。

中国的饮食文化独树一帜、非常丰富、博大精深,例如中国许多菜名就很有来历和说道,表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历史上,苏轼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大家,他被贬黄州不久,就写了一首诗: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爱吃肉,他说过“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但在黄州时,他买不起牛羊肉,就只能吃猪肉,因为当时那里的猪肉很便宜。他不但吃猪肉,还发明了猪肉的新做法。为此,他写了一首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正是他做猪肉的方法传开后,就有了至今还为人们所喜爱的“东坡肉”、“东坡肘子”。苏轼一生写了很多关于美食的诗词,如“鸟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等等。

“四喜丸子”

传统菜肴中有一道名菜叫“四喜丸子”。相传,它创制于唐朝。有一年朝廷举行科考,寒门出身的张九龄得中头榜,皇帝赏识张九龄的才华,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张九龄家乡正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失去音信。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恰巧得知了父母下落,便派人接父母到京城。

宴席上,厨师上了一道菜,是四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问厨师此菜的含意,厨师说,得知你有四喜,一喜金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驸马,四喜合家团圆,因此做了个“四圆”菜。

张九龄听了自然高兴,不禁点头称赞。他想了想,对厨师说,“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就叫它“四喜丸子”吧。自此以后,逢有重要喜庆活动,宴席上就有了上这道菜的风俗。

“龙凤配”

据说古荆州有一道传统名菜叫“龙凤配”,又叫“龙凤呈祥”。三国时期,刘备前往东吴招亲,之后偕孙夫人返回荆州。当地人为庆贺这一盛事,便选鳝鱼和鸡为材料,分别象征龙与凤,放在一起烹饪,食之味道非常鲜美。后来,婚宴上就有了这道象征吉祥如意的菜名。

“宫保鸡丁”

清朝有一位名臣叫丁宝桢,他在当山东巡抚的时候,计除作恶多端的大太监安德海,又大力治理黄河水患,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来,他离开山东到四川任总督,治蜀十年期间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他着力加强西南防务,重修都江堰,推动经济发展,为百姓所欢迎。

有一次,丁宝桢到都江堰查看水利工程,返回时天色已晚,便留在当地官员家吃饭。没想到厨子准备不及,情急之下将剩下的鸡块切成丁,加上辣椒、花生米、甜面酱等,放在一起炒,做成了一道菜。端上桌后,丁宝桢觉得特别好吃。之后,他回到自己府上,让厨师仿做这道菜,并加以改良。后来,丁宝桢去世了,清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亦称“宫保”。他喜爱的这道菜流传开后,人们为了纪念丁宝桢的功绩,称之为“宫保鸡丁”。

“西施舌”

用沙蛤可以做成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本来这沙蛤的贝壳被打开时,会吐出里面的白肉,像是一条小舌头,后来人们想象出“西施舌”的文化典故。说的是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美人计灭了吴国。

胜利之后,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担心西施回国后受宠,动摇自己的地位,便暗中命人将西施捆绑在一块大石上,将她沉入江底。西施死后精魂化为沙蛤。当有人找到她时,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这是个既美好又凄惨的传说,当人们品尝之时又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祭祀文化紧密相通,

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祭祀最初来源于对天地和祖先的信仰,因此,祭祀主要就是祭天、祭地、祭神、祭鬼。《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左传》明确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生活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祭祀,二是兵事。“祭”这个字,甲骨文字的形象是以手持肉之形,即把肉作为祭品献给神明;“祀”字的字形好似一个人面对牌位而跪。

祭祀的主要目的是祈求神明的福佑。古人祭祀的对象相当多,最主要有三。一是祭天。《尚书》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昊天”原来指广阔的天空,后又代指天上的神明。根据“君权神授”的观念,国家最高统治者受命于天即为“天子”。祭天当与政权和神权结合有关,其仪式一般由天子主持,祭品自然非常丰厚。二是祭地。国家既可被称为天下,又可被称为江山或者社稷。前者为天,后者为地,《周易》有“厚德载物”之说。大地孕育万物,不仅使人类安身立命,而且提供丰富的食物,祭地当然是为了万物生长、五谷丰登。三是祭祖。

祭祖又有祭神、祭鬼之说。古人以“百善孝为先”,祖先是民族的根脉,祖辈是哺育后辈成长的血亲,祭祖既有追思祖先、亲人之意,又有祈求其魂灵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幸福之意。在这些活动中,除设置礼仪、燃烛焚香、烧化纸钱外,主要的是要摆放各种饮品、食品、果品、菜蔬等。祭祀食品的礼制在西周时就已成形规范,《周礼》、《礼记》中对此都有详尽记载。据有关史籍介绍,祭祀时,天子平时吃太牢的肉类(猪牛羊齐全为一太牢),祭祀的时候就要用三份太牢供奉祖先;诸侯平时吃牛肉,祭祀时就要用一太牢;卿平时只吃一只羊、一头猪的少牢,祭祀时就要用一头牛;大夫平时吃一头猪的肉类,祭祀时就用一少牢;而庶人平时吃蔬菜,祭祀时可以用烤鱼。如此等等,其等级是非常严格的。

在食具方面,先秦时期的饮食礼制也有相关规定。精美贵重的青铜制鼎、簋、尊、爵等食具主要是贵族阶层的餐饮中所用,其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庶人不仅没有资格使用鼎,即便其他青铜食具也不可能使用。

民间的饮食器具以陶器和箪、瓢等植物制作的食具为主。而在贵族阶层中,陶器食具与青铜食具可以搭配使用,如陶鼎、陶簋、陶尊等。不仅在材质上区别明显,而且贵族阶层的食具与庶人的食具在工艺制作上也有很大差别,前者大都制作精良考究,后者造型简陋粗糙。

此外,贵族阶层在举办宴会、酒席时,也有许多礼仪,包括座次、服装、奏乐、歌舞、敬酒、上菜、致辞等等。敬酒礼仪作为饮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后世,甚至如今不少地方的婚宴酒席仍能见到古老礼仪的影子,这也算是一种特有的文化传承吧。

《论语·乡党》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语,意思是说粮食越精细越好,切的肉条越细致越好。

随后,孔子连续说了八个不食: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有人牵强附会地认为孔子是个吃饭特别挑剔、讲究的人,其实是个误解。据史籍记载,孔子是个粗食主义者,对饮食并没有过高追求,甚至厌恶大吃大喝。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一个上进的青年,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求学之路上,对那些吃饭挑肥拣瘦的,要鄙视他们,不要和他们谈论军政大事。

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一个有高尚追求的人,吃简朴粗陋的饮食,能有瓢生水喝,睡觉的时候枕着自己的胳膊睡,就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了。这就是孔子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至于以上在《论语·乡党》中说的那些话,显然不是说给他自己的,而是其弟子记述他对乡党的谈论,并且主要指祭祀敬献食物的礼仪。

在古代饮食文化中,还有不少经典故事值得一说。

“吃醋”

“唐太宗赐醋”的典故,说的是宰相房玄龄之妻非常强悍,她性格刚烈,嫉妒心又重,房玄龄既惧怕又无可奈何。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很为房玄龄抱不平,就想治一治这个妒妇,便故意传旨赐予房玄龄几个美姬,并让侍者捎上一个坛子,说是有毒药的“鸩酒”。侍者对她说,皇上有令,要么同意房大人纳妾,要么就将此坛毒酒喝下,一了百了,没有其他商量余地。房玄龄之妻二话不说,将坛子接过来,一饮而尽,喝后才知那不过是一坛醋而已。唐太宗得知情况后,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死且不怕,更无他法可治,玄龄也只能如此承受了。之后,将嫉妒之心说成“吃醋”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东道主”

“东道主”一般是指宴请时招待来客的主人。这里有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回国执政后,为报复当年流亡在外时郑国的无礼行为,便与秦国联合出兵伐郑。郑文公派烛之武去劝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但郑国灭亡了,对秦国并无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郑之间相隔一个晋国,到头来得到好处的只是晋国。晋国实力增强了,对秦国也会产生威胁。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进一步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它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的使者来往经过郑国,缺少什么便由郑国负责供应保证,这有什么不好呢?秦国本与晋国有矛盾,经烛之武此一说,秦穆公便答应退兵,并与郑国签订了和约。秦晋联盟不战自散,晋文公无奈,也只得撤兵而回。因为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人引申其义,作为接待客人时的用语,不仅在宴会上使用,而且在举办多方参加的大型会议或赛事时也可称“东道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成语典故出自《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啊。这是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们要向颜回学习,不要羡慕富贵、追求吃喝,而应用心读书、思考问题。后用以形容那些无所事事、好逸恶劳、尸位素餐之人。

“酒囊饭袋”

“酒囊饭袋”的典故,原出自汉代王充的《论衡·别通》:“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到五代时期,武安节度使刘建峰的部下马殷在刘死后做了统帅,他却无所作为。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后,封马殷为楚王,驻守湖南、广西等地。马殷只知道吃喝享乐,昏庸无能。人们都瞧不起他,给他取了个绰号“酒囊饭袋”。后人用此比喻那些占据高位、掌握权力,却没有能力和作为的人。

《资治通鉴》中记载,后汉灭亡之后,节度使刘崇在晋阳建立了北汉政权,为了能与后周抗衡,不断地派使者去契丹,请求与之结盟以得到庇护。北汉使者郑珙到契丹后,奉上巨款并表达结盟之意。契丹人很是高兴,就用好酒好肉招待他。郑珙深知契丹人生性豪爽,加之有求于他们,对他们的相邀只得一一接受,就这样竟然醉死在契丹。之后,契丹人派军队协助北汉进攻后周,但因实力不济,并未能改变历史走势,最终北汉被宋太宗灭亡。后来,宋代程颐和朱熹都说过这样的话:“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意思是,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后人对此多有引用。

古代饮食的故事难说尽,饮食的史籍难看完。在享受各种美食佳酿之时,如能溯其源、懂其礼、知其文、识其性、悟其法、明其道,在物质生活中感受精神生活的愉悦,既享美味餐饮之口福,又收文化熏陶之功效,将是一件美美与共之事。诸君不妨多试之,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