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源自草根的民间音乐家,他的曲子主要是通过街头巷尾的弹唱而出名。阿炳因患有眼疾而双目失明,但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广泛吸取了民间音乐的精华,一生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现在留存的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清光绪十九年,阿炳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他的父亲华清和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母亲秦氏是一位农家女子,曾嫁给秦家,婚后不久丈夫便死去,秦氏年轻轻轻就守了寡,随后秦氏与华清和相遇,相爱并结合。但他们的婚姻遭到秦氏族人的唾骂和鄙弃。在阿炳出生一年后,秦氏便在乡人及族人们的指指点点中郁郁而终。阿炳年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长大。8岁时,阿炳回到道观,在读了三年私塾后,就跟随师傅华清和学习鼓、笛、二胡和琵琶等乐器。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在阿炳入道观后,华清和向阿炳隐瞒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两人以师徒相称。阿炳10岁时,华清和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习吹笛子,师傅华清和常常让他迎风口吹,并在笛尾挂上铁圈,来增加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习二胡时,华清和也要求更为严厉,阿炳也学的非常刻苦,常常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上结满了厚厚的老茧。在师傅的严格要求下,阿炳扎下了非常坚实的音乐根基,并对各种乐器使用的炉火纯青。
1918年,华清和去世,此时阿炳才知道往日对自己严厉又关爱有加的师傅就是自己的父亲。华清和死后,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与师兄华伯阳轮流掌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来由于阿炳交友不慎,被人引入歧途,染上了吸食鸦片和嫖妓的恶习。这些恶习又导致他患病进而双目失明,眼睛瞎了后,阿炳不能在从事体力劳动,为生活所迫,他开始走向街头,以卖艺为生。
虽然沦为街头的卖艺人,但阿炳却很有骨气,人们称他有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尽管卖艺也挣不几个钱,生活依然一贫如洗,但阿炳却从不白吃白拿别人一分钱,每次弹完曲子,都是别人看着给,多少全凭心意,阿炳从不勉强计较。有一次阿炳拖着病体去演出,先弹奏了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嚷着想听他的二胡,此时阿炳已经体力透支,非常虚弱,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弹了,但阿炳却说:“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心甘”,随后忍者病痛,阿炳满含深情的拉奏了一曲《二泉映月》。1939年,经过族人的撮合,阿炳和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弟结为夫妇。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等人找到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经荒废音乐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阿炳的曲子分两次被录下来。其中的《二泉映月》和《大浪淘沙》获得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这年的九月份,中央音乐学院打算聘请阿炳为教师,但阿炳已经身患重病,无力前往。12月份,阿炳病重,与世长辞,葬于一和山房旁边的墓地,第二年他的夫人董招娣也病故身亡,追随阿炳而去。
阿炳弹奏的曲子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低沉而富有感染力,这也让他成为一位被后人铭记的著名音乐艺人。然而在生活上,阿炳却是十分不幸的,幼年丧母,直到师傅辞世,才知道师傅就是生父,随后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一生贫困潦倒。阿炳的朋友曾这样描写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落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积雪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突然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从公园路上由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那就是阿炳夫妇。阿炳用右肋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呀呀的拉着,在淅淅沥沥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