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如臂使指,运用自如,游刃有余。该词源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所阐述的“庖丁解牛”(庖就是厨工,厨师;庖丁就是男性的厨师。古代男人叫丁,女人叫口)的故事,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典故,其蕴含了诸多深刻的人生智慧。
2
第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庖丁解牛的神技如此了得,是庖丁背后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积淀而成的,是几千头牛的实战经验磨砺出来的。任何事情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少问结果,多问我做了些什么,功夫在诗外,功到自然成。
3
第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庄子·养生主》说:“臣之所以好道者,进(超过)乎技矣。”就是说,庖丁的解牛技术如此高超,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道”,而道是超越技术之上的一种至高境界。技术强调的是“器”的层面,器的存在与发挥得益于“道”的存在。社会生活之复杂,犹如牛身上的经脉骨骼一样盘根错节,而这些复杂的关系网又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此,如果我们只看得见那些细枝末节的“器”,忽视了全局视野的“道”,我们很容易栽跟头。因而,我们为人为事为学问,要想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三点,第一是眼光(见地),第二是胸怀,第三是学问。三者是相辅相成的。高超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是“道”的境界,是智慧的显发,在道之下而炼就的一切学问,才是真学问。学问是成就非凡见地和博大胸怀的基石,而卓绝的见地和博大胸怀能支撑我们在苦难和挫折中走得更远。一个人一旦有了不同与常人的见地、胸怀和学问,他自会懂得孰本孰末,不会执拗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终能在成就大我。
4
第三,眼见不一定为实,而心见却能为真。《庄子·养生主》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社会生活的复杂经历告诉我们,眼睛是会骗人的,“眼见为实”这句话很多时候是错误的,因为眼睛所关注的往往是“外相”,而一切外相都是瞬息万变的,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将错就错,执着于眼之所及的外相,最终害人害己。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叫做“相由心生”,佛学也讲“万法唯心所造”,这都启示我们,执着于外相,我们的心就会滋生出无限的烦恼与困惑。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失之,判断失误,错看之意;宰予以“利口辩辞,桀骜不驯”著称;孔子曾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状貌甚恶”;孔子曾认为其“材薄”)。”孔圣人有“以言貌取人”的经历,历史上的名流大多也有此经历,如以貌取人的刘邦差点失去韩信,以貌取人的刘备差点失去庞统。所以,“庖丁解牛”的典故,还启示我们,以貌取人不可,以貌取物亦不可,遇事多走心,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更不可随之,眼目所及多是复杂事物的冰山一角。遇事多眼目而少心,则多会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狭隘,唯有以心观物察人,方可得其真全。我们人体的“六根”也即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我们凝神聚气,聚精会神的天敌,我们的真心也往往因六根的干扰而被遮蔽,而真心一旦被遮蔽,我们的人心欲望就会随之升起,而人心欲望是烦恼的开始,烦恼是会蚕食我们的身心的。所以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发挥真心的作用,就必须摒弃感官带来的判断,感觉往往是主观的、偏见的、狭隘的,面对一个事情,当我们不被感觉所左右的时候,我们的真心就会彰显,真心的作用,是“知觉”的作用,是智慧的作用,是周到圆通的作用,其妙用是无穷的,正如抗金名将岳飞所言“应用之妙,存乎一心”,正如佛学所言“一念不生,一点灵明处,神通广大,无所不知”。
5
第四,“小心驶得万年船,诸葛一生唯谨慎”。庖丁解牛的技术已经出神入化,但是其每次在解牛的时候,都还是小心谨慎,聚精会神的,所谓“怵然为戒”是也。因为真正的解牛高手都知道,每头牛的经络骨骼都是不同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谨慎的、大谦的精神。我们常说一句话“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一切都在变化,而每一种变化都是带有危险性的,我们所炼就的高超游泳技术并不能囊括一切变化于无形的水势,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本事,一旦没有了谦虚的,谨慎的精神,其迟早会跌落神坛的。古往今来,“大意失荆州,阴沟里翻船”的故事从未退出历史舞台,大人物如此,云芸芸众生更是如此。
6
第五,避实就虚,虚实结合,好钢用在刀刃上。薄薄的刀片不可与牛的硬骨头相抗衡,其只能顺着牛身上自然而成的经脉,在筋骨相接的空隙处游走。这启示我们,好的刀法绝不是硬碰硬,而是懂得审慎定夺,避实就虚,如此才能把每一刀都用在最合适的地方。老子哲学告诉我们,“柔舌长存,坚齿易折”,硬碰硬,终究是两败俱伤,而以柔克刚,则可以守胜。“以柔克刚”四个字还告诉我们,避实就虚是相对的,是刚柔相济的,是虚实结合的,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为人为事为学问皆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