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1600-1750)
第四节 音乐代表人物
向阳光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不止体现在其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上,而在音乐的发展上也令人惊叹。这个时期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早期,有蒙泰威尔第、维瓦尔第等音乐代表人物;在晚期,音乐发展逐渐完善时,巴赫、亨德尔以及斯卡拉蒂等音乐大师使其音乐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尽管他们的性格各异,创作方向不同,艺术成就各有千秋,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分轩轾的。
三、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一)生平经历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图林根森林地带的小城——爱森纳赫。当年,爱森纳赫是萨克森-爱森纳赫公爵领地的首府,神圣罗马帝国的图林根州,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城,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巴赫家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进入巴洛克时期以来,这个世家在德国中部的音乐界一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祖辈、祖辈和父辈都是宫廷乐长、教堂乐长、管风琴师或乐师。父亲约翰·安布罗修斯(1645一1695)是城市乐师。
巴赫幼时,由父亲教以小提琴。巴赫10岁时,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依靠兄长约翰·克里斯托夫(1671一1721)为生。兄长教以克拉维科德,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但大哥却不允许他翻看从父辈传下的珍贵乐谱——弗罗贝格尔、布克斯特胡德等的作品抄件。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秘密拿到这些抄件后,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以致视力严重受损。
由此可见,他渴望学习先辈作品的迫切心情。巴赫由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原因,没能像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15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凭他天生的高音嗓子,获得了参加吕内堡迈克利教堂唱诗班的机会。他靠奖学金在吕内堡的圣·米歇尔学校读书。1702年,他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在三年多艰苦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拜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巴赫曾多次利用假期,步行到汉堡去听管风琴大师赖因肯的演奏。他还步行80公里,到策勒去听法国乐队的演奏。他研究吕内堡管风琴师伯姆(1661一1733)的作品,练习小提琴、克拉维科德和管风琴常常彻夜不眠。
1703年,任魏玛宫廷乐队小提琴手。1704年,任阿纳施塔特管风琴师。1705年,步行二百里到吕贝克去听管风琴大师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因在吕贝克稽留过久而由阿纳施塔特教堂强制召回。1707年,任米尔豪森的布拉修斯教堂管风琴师。同年10月17日与堂妹玛丽亚·巴巴拉结婚,婚后生了七个孩子,除威廉·弗里德曼(1710一1784)、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和一个女儿外,其余全都天折。1708年,为魏玛公爵演奏,并被任命为市镇管风琴师。1714年,任乐队首席,为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创作管风琴音乐,并演出了一部康塔塔。
1717年,在德累斯顿的一次音乐会上与法国管风琴家马尔尚(1669一1732)根据同一主题即兴创作变奏曲,马尔尚因不敢参加进一步的竞赛而返回巴黎。同年,他去克滕任利奥波尔德亲王的宫廷乐长,创作了许多乐队和室内乐作品。1719年,他去哈雷访亨德尔未遇(时亨德尔已去英国)。1720年,管风琴大师赖因肯听了他根据众赞歌《在巴比伦水边》的半小时即兴演奏后,说:“我以为这种艺术已经死去,但我从你身上看到它还活着。”可就在这一年,巴赫不幸丧妻,翌年续弦,后妻安娜·玛格达菜娜·维尔肯富有音乐天性,擅唱歌,曾帮助巴赫写作许多康塔塔中的声部。后妻生了九男四女,九个儿子除约翰·克里斯托夫(1732一1795)和约翰·克里斯蒂安(1735一1782)外,也全都天折了。
也就是说,从1703年至1723年的这20年间,概括为: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的5年间,先后在阿纳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任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随着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随之也名声鹊起,并且他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15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柯滕的宫廷中供职:魏玛时代(1708-1717),这个是巴赫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柯滕时代(1717-1723),在柯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其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同时巴赫还在柯滕宫廷任职,柯滕宫的镜厅非常华丽,这里还供有巴赫像。
1723年,由于巴赫的主人柯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就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5月起,继库瑙任莱比锡托马斯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并任托马斯教堂和尼科莱教堂的乐监兼管风琴师,同时继续担任利奥波尔德亲王的“第一乐长”。
1736年,巴赫任魏森菲尔斯公爵的名誉指挥和萨克森选侯的宫廷作曲家。他在莱比锡工作了27年,大部分宗教作品都是在那里写的。他常去德累斯顿,听哈塞(1699一1783)指挥的意大利歌剧。1747年5月7日,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即与长子威廉·弗里德曼同访波茨坦腓特烈大帝的宫廷,应皇帝之请,在安置于皇宫一间房间里的齐尔伯曼(1683一1753)制造的钢琴上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天又在波茨坦最大的管风琴上根据皇帝指定的主题,即兴创作了1首六部赋格。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也就是用这个主题写了1首三部赋格、1首六部利切卡尔、10首卡农和1首长笛、小提琴与通奏低音的三重奏。即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献给了腓特烈大帝。
在莱比锡,巴赫作为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指挥,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1749年,因视力衰退动了两次手术均告失败,并导致双目失明。1750年7月18日,视力突然恢复。十天以后,就死于中风。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口授了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个作品,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在第二十六小节处嘎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巴赫的一生,从此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地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柯滕镇因为巴赫的音乐充满活力,故而其合唱团自1908年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创立的“巴赫音乐节”、1967年为纪念巴赫在这里供职250周年轮番举办了“巴赫音乐节”及“巴赫音乐比赛”,并将此作为传统延续至今,而当时的组织者也就此成立下来,即为今天的“柯滕巴赫社团”。1983年柯滕历史博物馆专门开放了“巴赫纪念馆”。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成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
【作者介绍】
向阳光,湖南临湘市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今日头条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并颁授了‘头条青云获奖者’荣誉证章,曾被聘为《湘江歌声》《音乐教育与创作》湖南红网(文艺)专栏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岳阳师院(湖南理工学院前身)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杂志副主编、《百年之歌》(诗歌集)特邀编委。
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网媒发表文艺作品、音乐评论、音教论文逾千首(篇),500余万字。《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鸪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七律·贺建党百年》《浪淘沙·建党百年感悟》《江城子·晚舟归航》《如梦令·巾帼赞》《采桑子·重阳》《浣溪沙·贺‘神十二’》《水调歌头·大美我家乡》《诉衷情·新年词话》等150余首诗词,先后荣获中宣部、中国作协主管的‘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特等奖、金奖,文化部主管的‘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金奖;
《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该诗词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诗歌网’《诗刊》上发表,并荣入《永远的光辉》《颂歌献伟人·唱响中国梦》《颂歌献给党》《百年之歌》等7部大型诗歌集。
《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一、二等奖;《试论音乐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等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金灿灿的岁月》等5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其中《跟党迈进新生活》(词、曲)参加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1“祖国,我为你骄傲”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大赛,荣获“十大原创金曲奖”,名列第二。
大赛组委会于2022.7.25在央视星光演播厅举行了“2022感动中国综艺盛典”,全程录像,现场直播,作品在央视的舞台上展示给了全国观众;《<跟党迈进新生活>内涵解读》等2篇音乐评论上了《湖南日报》(湘江周刊·艺风)、中宣部“学习强国”;《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甜甜的歌-教坛作曲家特别专号》等10余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外音乐史学研究》《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向阳光优秀歌曲专辑)《向阳光声乐作品选》大型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五尖山之歌》(五乐章)等10余部,其中《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课题专著):
经湖南省教育厅审定,纳入全省中小学图书发行,后入选全国高校音乐教材,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专业主干课程)。
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荣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和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人社厅颁发的贡献奖证书。《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教师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曾对其作了“人物特写”、书评和“乐坛人物”介绍,艺术成就载入《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历史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