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张爱玲真真是一个奇葩的存在。
1943年,张爱玲以一篇《沉香屑》横空出世,向文坛投入了她的第一块“敲门砖”,随即,又接连发表了《金锁记》、《封锁》、《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小说,其文采之华,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几乎一举超越了同时期的许多其他著名作家。
为此,傅雷先生惊呼:“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一年,张爱玲刚刚二十出头,说她少年天才,似不为过。
很多名家对张爱玲有过自己的评价,夏志清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王安忆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在诸多评价中,我最欣赏白先勇先生对她的评价,白先勇说:“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这道清了张爱玲的文学源流和掘进路数,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确实,《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是至深的,因此张爱玲才会花整整十年时间,创作出研究《红楼梦》的著作《红楼梦魇》,正是在这部凝聚了她十年心血的著作中,她几乎是向天呼喊出了她的“人生三恨”。
她在书中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其实,关于鲥鱼多刺,海棠无香,是清朝以前的古人之言,他们是没有年寿去读几百年以后的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的,张爱玲所谓恨红楼梦未完,纯粹是她内心的纠结,是她对人生不如意的叹息。
作为民国集才女、奇女于一身的张爱玲,其文字的曼妙、处世的乖僻、经历的跌宕,都是那个时代的奇特风景。
奇女子当然有奇特点,比如她的名门身份,比如她“咬啮性的小烦恼”,比如她那被人目为“惊世骇俗”的服装,比如她与胡兰成的爱情和婚姻……均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
于是,许多人干脆抛开《红楼梦魇》原文,简省为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那么,张爱玲“三恨”中的前“两恨”,原创者究竟是谁?他就是北宋的彭几。
彭几,今江西宜丰人,是个音乐家,官至协律郎。据宋朝诗僧惠洪《墨客挥犀》记载,彭几曾说:“吾生平所恨五事: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彭几在文章表达对白璧微瑕、美中不足的遗憾。其中便有张爱玲所谓:鲥鱼多刺、海棠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