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语出关汉卿,这颗豌豆蹦跶了几百年,端的是热血男儿的坚定气节。其实不然,在元朝俚语中,铜豌豆是“嫖客”的意思,关汉卿先生的形象要有没有顿时鲜明起来?
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首,创作形式多样,以杂剧居多,共67部,现存18部,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窦娥冤》。他还写了数量可观的历史剧,其中代表作有《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
另外,关汉卿创作了40余首小令、10余首套数,其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不过相比作品的流传,关汉卿本人的记载少之又少。
《录鬼簿》中将关汉卿排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一位,但关于他的附注却是只言片语:“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大都人,京城人士。
《平史类编》中关于关汉卿的籍贯部分标注为:“关汉卿,解州人。”解州,今属山西地带。而乾隆时期《祁州旧志》和《祁州志》却断言关汉卿来自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地点详尽,让人无法辨别真伪。
三种说法都有各自史料支撑,均不能说服彼此,索性彼此各退一步,业界现在公认一个说法,“关汉卿,祁州伍仁村人,祖籍解州,生平重要的戏剧活动均在大都,最后回到伍仁村故里,终于此。”
好不容易籍贯商量了一个稍圆满的说法,但在生卒年上又犯了难。明朝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中有记载:“关汉卿,号己斋叟,大都人。金末为太医院尹,金亡不仕”。持这种说法有郑振铎、赵万里等人,他们认为关汉卿是金朝遗民,并且职业曾是太医,金朝亡国后不再做官,以替戏班写剧本谋生。
此种说法遭到了胡适等人的竭力反对,“我们必须承认关汉卿是死在十四世纪初的人,上距金亡已七八十年,他决不是金源遗老,也决不是‘大金优谏’……”
两种说法争执不休,后来有人甚至提出了“大小关汉卿”的说法,但孰真孰假无从考证,遂罢。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风流倜傥佳公子,万花丛中过,多情又恣意。不仅喜爱,而且多才,关汉卿本人曾言自己擅“围棋、蹴鞠、打围、插科、歌舞、吹弹、咽作、吟诗、双陆……”看来不仅多才,而且全才。元末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评价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如此配置的才子,在当时的声色场所想必极为欢迎,可是翻遍正式野史,关于关汉卿“艳遇”的记载竟然没有,最有苗头的竟然是曾向人赠诗一首,然后竟然没下文了。相比同为知名戏曲家的汤显祖,不仅追从者无数而且还有少女为其终身不嫁甚至投河而死,关汉卿的“风流一生”只能说是平平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