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小溪泛尽却山行的上一句(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最近正好是梅雨季节,这首诗比较应景。这首诗我小时候没有背过,大概是因为我小时候背的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而史杰鹏老师的女儿猫猫作为一个北京的小学生,比我们小县城的小学生要多背5首吧。

我刚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是感觉很奇怪的,因为众所周知,梅雨季节应该是阴雨绵绵才对,怎么会“日日晴”呢?我还怀疑过是不是曾几写的不是江浙一带,而是北方。毕竟我的天津室友告诉我,她家目前天天都是大太阳,她从小就觉得“梅雨”是一个很美好的季节,听起来很好吃。

但是我查了一下,“三衢山”是在现在的浙江省衢州市,它就是非常正常的应该有梅雨季节的地方。

等我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才明白我的怀疑是多么可笑。

(一)诗歌品读

既然已经说到诗句,今天就把诗歌品读放在前面,把诗人生平介绍放到后面吧。

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说明时间是农历五月,梅子成熟变黄的时候,天气是晴天。这在梅雨季节是很难得的,因此诗人心情很好,可以去三衢山游玩。

对第一句诗的意思和里面包含的情感进行解读之后,我就知道我不应该怀疑诗人写的是北方。因为他关注的恰恰正是这罕见的梅雨季的晴天,这难得的好天气是这首诗的源头,是好心情的起点。

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诗人一开始在小溪上泛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弃舟上岸,开始登山。游玩就这样开始了。

浙江是出了名的“七山二水一分田”,除了杭嘉湖平原比较平坦,其他地方到处是山,又因为气候湿润,山里总有小溪。有山有水,人杰地灵,于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与高雅的人文积淀结合起来,成就了一个浙江。

这句诗中的“却”,本义是退却、回头,引申为“再”。在古诗中经常用“再”这个意思,比如这首诗中,又比如李商隐那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总之是个古今异义词。

第三句“绿阴不减来时路”,直接跳到游玩结束之后,在返程再次经过这一片成荫的绿树,跟刚才来的时候感觉一模一样,一点也没有减少。

这句诗写得相当巧妙。首先,诗人并没有在游玩的过程上着笔,而是进行了留白;其次,返程的绿树跟刚才来的时候一样,初看觉得很无理取闹,既然是同一片绿树,那当然是一样的,但是仔细读了就可以发现,诗人表达了他的心情跟来的时候一样好,并没有看腻这片风景,而是依旧兴致勃勃。

那么我们就会想象,中间游玩的过程一定非常有意思,非常快乐,肯定是让人意犹未尽的。这就是留白带来的效果。

最后一句“添得黄鹂四五声”,返程的时候,那一片绿荫不仅跟来的时候一样,而且还间或有几声黄鹂的鸣叫。这暗示了诗人在返程的时候心情比来的时候更加轻松悠闲。

来的时候只用眼睛看到了美景,目不暇接的,都没顾上耳朵听;现在回去了,不仅眼中的美景没有逊色,而且耳朵也用起来了,听到了悦耳的鸟鸣。

整首诗明快自然,充满生活趣味。

(二)诗人生平

曾几跟前面介绍的诗人相比,不是太出名,从他在百度百科里短短的介绍就可以体现出来。

曾几(jī)(1084—116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南宋诗人。

曾几的出身很好,父亲和三个兄长都是进士。但是曾几本人不是进士,而是靠着因公务淹死而又没有子嗣的大哥的荫蔽,被朝廷特许了官职。

但这并不意味着曾几才学不好。他参加吏部铨选考试,在五百人中名列第一,被赐上舍出身。

这个上舍出身是王安石变法搞出来的新事物,本来是想用来替代科举制的,结果这个选拔制度效果不理想,后来还是全面恢复了科举制。

史杰鹏老师猜想曾几没有考科举,可能就是因为在他青壮年时期,科举制处于废除状态。

曾几本人不太有名,但是他有个相当有名的学生,那就是陆游。

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