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与晏几道在北宋词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说起北宋著名词人,一定绕不过“大晏”和“小晏”。“大晏”晏殊是父亲,“小晏”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若问两人的成就谁更大一些,通常认为,儿子晏几道高于父亲晏殊,这也应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说法。父亲晏殊若是知道后人对他们父子两人的评价,应该也很开心才是。
晏殊生于991年,他在北宋星光熠熠的群星之中,散发独特的光芒,因为他是其中唯一一位的“词人宰相”。 七岁时的晏殊就已是才华过人,可作诗可撰文,被称“神童”。十四岁就同数千考生一同入殿参考,取得不俗的成绩,得到宋真宗的赏识,并赐同进士出身。之后,他的官途一路开挂,直至宰相,令同僚羡慕不已。
晏殊的一生始终与富贵相伴,这个富贵不仅仅指的是财富,因为他的精神同样富足,这种富足渗透到了晏殊词作的字里行间。晏殊有一著名的词集《珠玉词》,他的词如同这册集子的名字,如润泽明亮的珠玉,闪耀着鲜有的华美之光。在他的词中,没有伤感,没有悲悯,没有离愁,有的是淡淡的闲情,比如“百尺高楼闲倚遍”和“画楼残笛两三声”。
晏殊40岁左右有了儿子晏几道,小晏有晏殊为父,想学不好都难,他“继承”了父亲的聪慧过人,小小的年纪也成了“神童”,宋真宗对他犹为喜爱。年纪稍长之时,父亲就带他步入官场,在宋仁宗举办的宫中宴会上,作得《鹧鸪天·碧藕花开水殿凉》一词,当场得宋仁宗的夸赞。晏几道虽得皇上的宠爱,但却没有养成骄纵狂妄的恶习,依旧潜心苦读。
但晏几道没有父亲物质与精神的双双富贵,后来变得穷困潦倒。这或许与他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和徽宗多个君主有关,因为这一路下来也是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晏几道从锦衣玉食,渐而变得贫困失意,但他不攀附势利,不为已谋利,深得敬仰,黄庭坚赞晏几道为“人杰”。晏几道经常被人与其父相比,但两人在社会地位与人生遭遇截然不同,从他们的词中,便可窥一斑。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父子两人写的《蝶恋花》,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和晏几道的《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晏殊的这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极负盛名,可以称得上是晏殊的代表作。这首词写在秋天,作者以温婉含蓄的笔触,将刻骨的相思与忧伤的愁情,写得新颖独特而又意蕴绵长。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宋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上片起笔写景,栏外的菊花笼罩在忧愁的烟雾里,兰花带着露水,像是在默默地哭泣。丝罗的帷幕垂下,空气微寒。燕子双双飞去。此时的主人公惦念着心中的他,明月不知离别之苦,斜斜的银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主人公彻夜难眠,陷入到离怨的挣扎与煎熬中,无边无际的愁绪缠绕着她。
这首词的下片写道,昨天夜里的秋风大作,绿树凋零,主人公孤身一人登上高楼,望尽了消失在天涯尽头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连绵的高山和无尽的碧水,并不知道我思念的人到底在何处。下片中的前三句是用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的第一种,也可以说明这三句话的耐人寻味。
晏几道的《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与父亲晏殊写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题材相近,写得也是相思之情和离愁之绪,同样也是一首代表作。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晏几道 〔宋代〕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词的上片中“消魂”,在这里指的是悲伤愁苦。作者写道,主人公在梦中来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水乡,他走遍了江南的土地,也没有与离别的人相遇。沉沉的睡梦中,悲伤与愁苦无处言说,醒来之后更觉惆怅万分。上片中两次出现了“消魂”,但作者显然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词穷”,而是有着作者的深意,“消魂”是以递进之势再现的,因而更具震撼。
下片同晏殊的词一样,也出现了“尺素”,这里指简短的书信。作者写道,主人公想写一封书信寄给心上的人,借以诉说相思之情,但是大雁在天空飞远,鱼儿在水底游走,无法寄出这封信。主人公只能缓缓地弹筝来抒发心中的离愁,移破了筝柱,也难抒发出全部的幽怨。下片先写无法寄出的信,再写弹筝抒发情怀,都是主人公难遣的愁怨。
晏殊与晏几道父子的这两首词写的是相似的题材,究竟谁的更高一筹,仁者见仁。但不容质疑的是,一对父子都是词坛高手。晏殊在《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槛”“罗幕”“朱户”等,透着一种富贵与华丽,这与他一生富贵达人的身份,非常契合。而晏几道则不同,从起始的春风得意,到后来中晚年的不再得志,伤感中是无奈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