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全国经济排名第二的龙头省会,是带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性地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苏省无锡市一个占地面积仅有0.96平方千米的小村落,就创造了集体年收入60万元的发展奇迹,这个村落,便是“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以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循序渐进为发展总基调,经济腾飞时期村民收入高达每户600万元,堪称新农村的典范。
然而面对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渐趋平稳、绿色产业调整升级迫在眉睫,“天下第一村”的名头能否保住,成为了极大的挑战。
华西村,坐落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县华士镇西部,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便是江苏省有名的贫困村。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局面,这个人就是吴仁宝。
华西村的转机,出现在1961年。
1961年,华西村改组为华西大队,吴仁宝任书记,在华西村中青年干部和群众口中,吴仁宝被亲切地称为“仁宝大大”。
早在华西村改组为华西大队之前,心系群众的吴仁宝就对当地的农业、水利、环境、交通等多个要素进行了考察,他一直思索着如何才能让群众的劳动发挥最大的优势、取得最大的回报。
就任华西大队党委书记后,吴仁宝的第一件事,便是定下工作总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小小的华西大队范围内,除了住房和荒地,留给水稻种植的农田并不富裕,而在按人头分田地的政策下,这些农田又七零八落地划分成了超过1300块的田字格,如果要实行大面积的增产增收,这样的农业布局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大面积的改造规划。
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同心协力,修水渠、建电站,召集村里的“耕作能手”前往其他农业示范村学习经验、引进优质农作物,原来1300多块靠天吃饭的土地,经过八年的时间改造成了400多块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的优质大田。
1968年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要媒体的记者纷纷走进华西,对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民学经验、搞改革的“典型”之路,进行全面的报道和表彰,为其他地区农业改造树立了榜样。
一山更比一山高,吴仁宝对华西大队的期盼却并不仅仅局限在农业上。
如果单靠农业,华西大队的发展红利也许能保证一时,却很容易被那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乡镇抢过头去。
而由于公路设施的完善,华西村与沿海工业区有着明显的互补性:既没有高昂的地价,又能便捷地拿到原材料,发展工业加工的念头便在吴仁宝的心中扎下了根。
1972年,华西大队粮食亩产量超过一吨,吴仁宝“一战成名”,华西村也成为当年“农业学大寨”的样板村。
在农业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吴仁宝带领大队干部和群众当中的积极分子,开始摸索五金加工的“副业”,从保证温饱走向了“鼓起腰包”的创收之路。
“以粮为纲”的年代,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农业,并不是由地方政府拍拍板,就能敲定的大事。
因此吴仁宝想要发展“副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限制,成功则已,不成功,也许乌纱帽都保不住。
可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优势,在试点改革上,华西大队是推行新方案的最佳之地。
关关难过关关过,从原材料到设备到厂房、从技术人员到销售渠道到合作商,吴仁宝都是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他对摸索新道路的热忱和付出,成为华西群众信任他、支持他的关键因素,而政府和群众之间心连心,经济民生也就自然走向了上坡路。
第一个小型五金加工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获得了双倍的利益,并且远超农业带来的收入,不由得让吴仁宝信心倍增。
当初改造农田的实践精神,在华西群众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到1976年,华西大队集体全年总收入达到60万,其中工业收入高达28.2万。
上世纪七十年代,30元的工资能养活一家五口,因此28.2万元的副业创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1979年,华西大队受国务院嘉奖,“做煞大队”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幸福大队。
一发而动全身,华西大队给方圆数百里带来的经济辐射,其实早已远超28.2万。
也是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应用,吴仁宝结合华西大队经济生产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调整方案:将整个大队近五百亩粮田由30多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其他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建设上来。
这样的产业调整,自然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干成的,而华西大队现有的、单纯的五金制造厂也不可能容纳这接近全村95%的劳动力。
因此在吴仁宝的安排下,年轻的、学习力强的村民都被送往发达工业区学习手艺,这也算是开创了地区之间技能人才联合培养的先河。
这些村民分别在锻造厂、带钢厂、铝材厂、铜厂等多个工业部门学习,返乡后陆续办起了以冶金、纺织、有色金属为主的超过40多个企业,并且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形成了“内有序、外有道”的良性循环。
1980年,华西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一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亿元村”。
1983年,华西大队恢复为华西村,吴仁宝在继续担任村党委支部书记的同时,被任命为江阴县人大副主任。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华西村发展工业的路径越走越好,而吴仁宝也在多次前往深圳、广州、福建等地的调研中,嗅到了经济腾飞的新势头。
经济特区的开放,尤其是深圳的发展启迪了吴仁宝,必须推动华西村实现城镇化,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结合华西村农业示范区、工业示范区的优势,打造“天下第一村”的计划初步成形,又一条经济飞跃的道路在华西村展现。
“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是华西村经济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精准概述。
而经济发展得好,政府财政对当地的反哺作用就更强,为了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全面铺开电力、自来水、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便成为吴仁宝打造华西村的第一步。
2001年,吴仁宝明确提出“天下第一村”的概念,以打造规模化的旅游经济群为工作总基调,将华明、前进、向阳、立新四个周边村纳入华西,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千米增加到6.53平方千米。
随后又将周围其他六个村纳入华西,面积拓展到15.63平方千米。
结合华西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历史优势,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华西都市农业示范区”项目正式落地。
该园区总规划占地面积12700亩,包括园艺中心、无公害蔬果基地、畜牧水产基地、稻麦油料基地等多个部分。
在整个示范区中,园艺中心占地总面积600亩,其中智能化温室一期总面积18亩,二期总面积扩大到110亩。
这不仅是吸引旅游观光的看点之一,而且在结合现代化大棚的科技支持下,成为培植新品种、提供科研合作的创新型平台。
“华西都市农业示范区”,如同当年第一个小五金加工厂一般,成为华西村迈向第三产业的冲锋军。
随后,华西幸福园、信仰大观园、钟王、牛王、鼓王等一系列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代替传统工农业,成为华西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04年,华西村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而为了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吴仁宝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分五统”的管理概念,将华西村的面积拓展到35平方千米,致力于打造一个“大华西村”。
“一分五统”中的“一分”,意味着村企分开,村归村、企业归企业。
而“五统”,则是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这既能让政府全面发挥统筹规划、调配资源的能力,也能让整片地区形成规模效应,以点带面、面面俱到。
有了政府的扶持,“天下第一村”的名号也越叫越响,以华西邨博物馆、华西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华西金塔为标志的三大建筑,一度让华西村每家每户银行净存款高达六百万之多。
可万物盛极必衰,华西村赶上了经济发展的红利,却败在了大刀阔斧难以注意的细节之上。
千禧年后,“大华西村”政府规划了近三年的“华西邨博物馆”项目开始动工。
背靠当地一座名为龙沙山的山头、超过10000平方米的大型仿古建筑群、两个主展厅按照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一比一复制打造……仅仅是设计概念的公示,便轰动了整个沿海地区。
2012年11月28日,华西邨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
陈列在“太和殿”、“乾清宫”中的藏品数量多达上万件,其中包含了大量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如祝枝山、张大千等人的优秀作品,也收藏从战国到明清时期各类古陶瓷器。
以华西邨博物馆为核心,华西村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200多万名,而坐落在其中的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又名华西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陈列了约八千多件字画、雕刻、陶瓷,共有74层、826间客房、近5000个餐位,是国内最大的单体酒店之一。
整个华西龙希大酒店,从一楼镶了金漆的接待处,到六十层真金镶嵌的地板,到顶楼价值九千万的两架直升机,再到价值三亿人民币的纯金金牛,无所不用奇迹的浮夸风格,让这栋楼看来了金碧辉煌的同时,也注定了其入不敷出的商业未来。
华西龙希大酒店落成后,一度被人指责为“炫富工程”,但在吴仁宝的眼中,这是“农村城市化”的体现,要让城里人到农村来花钱!
2013年3月,华西邨博物馆开馆不到一百天,老书记吴仁宝逝世,不管后来“天下第一村”遇到了哪些经济痛点,吴仁宝也无疑是华西村的大功臣。
以华西邨博物馆为例,尽管一比一复刻了北京故宫,但由于投资费用大部分用于博物馆基础建设,对展馆的规划不够专业,与国际上通用的投资比例不一致,这就使得博物馆在基础部分富丽堂皇,展陈部分却单一缺乏新意,人流量也就越来越少。
而总投资超过30亿的龙希国际大酒店,更是遭到严重打击。
按照2012年酒店营业总额为1.5亿元的情况,单是大楼固定资产折旧这一项,就使得酒店处于亏损态势。
而由于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厉行勤俭节约已经成为政策法规,大幅提高酒店营收便更加难上加难。
旅游产业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华西村靠人力建设打造的”新农村“,逐渐在全国众多旅游城市的对比中败下阵来。
随着成都、重庆、长沙等新一线旅游城市、借助互联网平台不断吸引一波又一波游客,华西村却停滞不前,甚至即将面临淘汰。
缺少了外地游客量,华西村就不得不从“扩大内需”上下功夫。
自2014年开始,华西村对中心村村民的股份分红制度作出了调整:降低现金分红的比例,改为发放消费券。
这些消费券只能在村中的酒店、商场进行消费,有的村民全家在龙希国际大酒店一住就是一个月。
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只不过是在消耗前二三十年积累的本金罢了。
而21世纪前十年,恰好是我国重工业现代化、科技化的关键时期,华西村由于将大量的财政都花费在了打造“天下第一村”的旅游景点上,生生浪费了原本带头发展工业的优势,想再及时止损、重塑辉煌,恐怕很难做到。
2019年,华西村入选首批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作为依靠群众力量走出经济落后、创造了诸多发展奇迹的示范性乡村,尽管华西村在一个时期内,经济规划走向了错误的道路,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价值,这样的失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宝贵财富。
结合当下共同富裕的理念,华西村整合了经济发展的优点和痛点,在黑龙江、宁夏各建设了一个“华西村”,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开展了一百多场培训班,带动外地上十万人脱贫。
这样的经济韧劲,是华西村的传统,也是如今即使深陷沼泽、也必将走出沼泽的“天下第一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