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早在学童时期,初学诗词甚至未识字的幼儿,都对这句诗词朗朗上口。可是孩子们不禁要问了,白鹭到处都是,甚至有些泛滥成灾了,那么黄鹂是什么鸟?我怎么从未见过呢?
不但是孩子们有这样的疑问,就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们也诧异地发现,曾经密林深处,园中果树上婉转歌唱的黄鹂鸟竟然消失不见了。它们何时何地何故悄然离去,昨日还在唐诗宋词中欣赏黄鹂鸟的雅姿,今日已经踪迹难觅。
黄鹂鸟是什么样的鸟呢?黄鹂又名仓庚、黄鸟、黄莺。披着一身黄色外衣,头部有黑色羽毛点缀,外形十分美丽。黄鹂不但有着优雅的外观,更是与画眉、八哥等齐名的著名“鸟类歌唱家”。
黄鹂鸟有着发达的发声肌肉,鸣叫声清脆优雅,很有韵律,婉转动听。黄鹂鸟善于鸣叫,也喜欢鸣叫,从早晨开始,整整一天都在歌唱,但这种叫声从来不会让人心烦,反而赏心悦目。因此黄鹂鸟也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春风的使者,画中贵族,诗中常客,黄鹂鸟与大雁一起撑起了中国鸟类文学诗词化的天地。
黄鹂鸟在我国分布广泛,除了海南岛之外,其他地区大都属于夏季候鸟,三月回归故里繁殖,秋季迁往南方,远赴东南亚等地区越冬。
著名诗人陆游就有诗云“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就阐述了黄鹂鸟对农桑时节的提醒作用,意思就是说春天到了,农妇们该开始养蚕了。
杜甫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的诗词经常饱含着对生活的倾诉和对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情感,对生活报以真挚的热爱,他也用诗词表达了对黄鹂报春的喜爱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北宋诗人黄庭坚也酷爱黄鹂,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黄鹂的描述,有“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的经典诗词千古流传。
黄鹂鸟不但可以报春,更是 以其曼妙的身姿以及婉转的歌喉,成为文学界的一朵长盛不衰的“鲜花”,其在文学界的地位与大雁并驾齐驱,如果说大雁代表着离愁与对团聚的期待,黄鹂则代表着和睦与幸福。
早在《诗经》就有这样的记载“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场景,数千年前,古人们衣着褴褛,食不果腹,但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并通过对黄鹂鸟的赞美将这种情绪流传至今。
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黄鹂鸟出现的频率极高,特别是唐宋时期,脍炙人口的著名诗词就是几十首之多。杜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杜甫之外,有着诗佛之称的王维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啄黄鹂”的描述。柳宗元也借着黄鹂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挥笔写下“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的美句。
黄鹂不仅在诗词歌赋中十分常见,更是画家们的挚爱,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馆中,就存有宋朝著名画家毛益的《柳枝黄鸟图》。此外更有《黄鹂鸣春图》、《莺啼燕舞图》等等著名画作,而在其他的画作中,黄鹂鸟更是寓意着富贵吉祥的上佳之选。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啄黄鹂”,白鹭随处可见,那么黄鹂处境如何呢?
白鹭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如今其数量恢复得极为良好,对白鹭的保护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在溪流、竹林等地方随处可见白鹭的踪迹,白鹭外形大方,白衣如雪,飘飘然若仙女下凡,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在有些地方如今已经泛滥了,栖息在竹林之中,粪便随时洒落,让有些村民不堪其扰。另外过多的白鹭也导致了溪流中的小鱼、青蛙等其它小动物数量的减少。
白鹭的生存状态十分良好,黄鹂的处境却截然不同。如今黄鹂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黄鹂鸟在全世界共有31种,全都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在我国的黄鹂鸟有6种,常见的是黑枕黄鹂鸟。
如今,野生黄鹂鸟的具体数量没有详细的统计,但根据台湾地区的统计,当地的黄鹂鸟仅剩余200多只,濒临灭绝。同时由于黄鹂鸟越发罕见,其价格也水涨船高,在台湾当地被以一两万新台币的价格售卖。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野生黄鹂鸟数量减少的程度。
黄鹂鸟益鸟,主要是以昆虫为食物,有时候也吃少量的浆果,目的是为了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黄鹂鸟生性胆小,但性情刚烈,被人为捕获后经常会不吃不喝而死,很难人为养殖,只有广阔的大自然才是它们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