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中旬,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就开始忙活着浸糯米、洗粽叶,包起粽子来。小孩子也跟着兴奋起来,因为不但有美味可口的粽子吃,还可以放假过节日,他们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了。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阳历6月中旬,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在这一天老百姓们吃粽子,举行划龙舟、拔河等欢快的活动,热热闹闹心情愉悦地欢度这一节日。
民间有俗语“热糍粑冷粽子”,把包裹好的粽子蒸熟放凉后,用一根筷子串上,沾着白糖,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此时爱动脑的小朋友不禁会问,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寓意什么呢。
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国诗人屈原出于对秦国的霸凌、楚王的懦弱,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沉于汨罗江。
楚国的百姓闻讯悲痛万分,都很敬佩屈原这种忠君爱国、大无畏以死抗争的牺牲精神,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天,纷纷来到汨罗江焚香祭拜伟大的诗人屈原。为了不让屈原被河里饥饿的鱼虾吞噬,就用粽叶将糯米包裹捆扎起来,投入河中。祭祀的百姓同时在岸边吃着煮熟的粽子,意在告诉河里的鱼虾:我们都吃粽子,别伤着屈原!
后来,各朝代帝王们也很赞赏忠君爱国的屈原,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确定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于是,端午吃粽子这一祭祀方式就一直延续保留至今。
最初的粽子包裹的只有糯米,没有其他配料,俗称白米粽子。煮熟后就热或晒凉沾着蜜糖吃,软糯的粽子咀嚼在嘴里非常的香甜不腻。
随着生活品质提高,物产丰富后,各地根据自己饮食不同的习惯,在粽子里配上腊肉、绿豆、红枣等,产生出各式各样的吃法。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等。总之,怎么好吃就怎么来。